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答题纸 选择题:(30分) 题号 1 23 4 567 12 1314 答案 二、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4分 ) 译文: (2)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4分) 译文: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译文: (4)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3分) 译文: 三、9、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的颔联颈联主要用了哪些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6分) 10、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四、 11、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⑴ ,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 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⑷ 二十四桥仍在,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⑸ 六国破灭, , , 。(苏洵《六国论》) ⑹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作文(40分)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 1. C(A项“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不是严羽的观点;B项作者所引《沧浪诗话》里并没有对明确论述;D项将“诗赋”理解为“诗歌和汉赋”错误。) 2. C (与“唐诗繁荣”无关) 3. B(“贾岛少时家境贫寒 ”无据) 二、 4.A(归:出嫁) 5 B (A 才 / 你的;C 替 /作为; D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 ……的样子; B连词,表修饰 ) 6.B(①仅是说教儿识字的严格要求,⑤是说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 7.A(“带着儿子寄食外祖父家”是为了便于丈夫在外游历,不是亲戚族称道的原因。) 8.(1)父亲每次判决重要案件,母亲就手拉着我站在审判官的座位前说:“希望要记住这个孩子!”父亲屡屡点头,表示同意。 (2)假如我几和你的媳妇能够习惯于勤劳,不就好了吗?夜间在织机声中教儿读书,我的心愿满足了,别的还有什么快乐呢? (3)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 (4)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在画竹这种事情有吗? 三、 9、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10、同意第一种:诗中提到的“心犹壮”、“ 病欲苏”、“存老马”等都表现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 (或同意第二种:诗中写道的“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一句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四、 11、⑴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⑶ 乾坤日夜浮 ⑷ 波心荡,冷月无声 ⑸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五、 12.B(“忍痛割爱”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割舍给别人。故宫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且参观故宫的打算也不是具体的东西,不能说“忍痛割爱”) 13、答案:D(A、杂糅“最好”和“比较合适”删去一个 B、语序不当“珍贵的原材料、繁锁的生产工艺”应为“原材料的珍贵,生产工艺的繁琐” C、歧义 “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 14. B(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想辩为特征”一句.第3个空缺处的句子应与此对应。故只有⑥.第1和2个空缺也应是统一关系。可以确定是①②两句.但①放在第1个空缺处句子不通•少介词“对’,故④敢在前,①放在后。 ) 附:参考译文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我的母亲姓钟,年幼与几位兄长跟随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的父亲。当时我的父亲喜欢拿财物帮助人,分散给人家许多金钱,直到家中袋子箱子空空。过了两年生下了我,家境越加衰落。经历过困苦贫穷,人所不能忍受时,我的母亲还是安适愉快没有一点愁苦的样子,亲戚和族人都抢着称赞她好。父亲因此能够再次游历北方一带地区,而叫我的母亲同我到外祖父家里去依靠他们生活。 我四岁时,母亲每天教几句四书的内容,苦恼于孩子年纪太小不能握住笔,就把竹枝刻成丝再折断它,弯曲成撇捺点画,合并成汉字,抱着我坐在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会了以后,就把这个字拆开。每天教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拼合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完毕。到六岁时,才叫我执笔学习写字。外祖父家向来不富足,好几年来闹饥荒收成很坏,生活更加窘迫贫乏。当时我的衣服鞋帽,都由母亲做出来。母亲善于纺织刺绣,凡是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拿到市场上,人们就争着购买这些物品;所以我没有出现过衣服破烂的样子。 记得母亲教导我时,织带、搓绳、纺纱、缉麻线的工具,一起放在身旁,膝盖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腿上读书。母亲手中一边纺织,口中一边教我读书,读书的声音和纺织的声音,相互交错在一起。儿稍有松懈,母亲就略打几下,随即又抱着儿流泪说:“儿趁这时间不求学,我用什么见你父亲!”到半夜寒冷极了,母亲就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腿,解开衣服用胸膛温暖儿的后背,同儿一起大声读书;读疲倦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着了。不久母亲摇着儿说:“可以醒了。”儿睁开眼看着母亲的脸上,正泪水满面,儿也跟着流泪。过了一会儿,又叫我读书;鸡叫了,才能睡觉。几位姨妈曾对母亲说:“妹妹只有一个儿子,何必如此?”母亲回答说:“儿子多,也就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空闲时再抄录唐宋人的诗歌,教我将诗歌念出抑扬的声调。我每次生病,母亲就抱着我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未曾睡觉;稍微病愈,母亲就指着抄录在墙壁间的诗歌,教儿小声吟唱来作为游戏。母亲有病,我就坐在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无言的悲伤就油然而生。我也无比凄楚依恋,曾问道:“母亲有忧愁吗?”母亲说:“是的!”那么怎样解除忧愁呢?”母亲说:“儿能背诵所读的书,这就可以消除了。”我读书发出琅琅的响声。母亲微笑着说:“病差不多痊愈了。”从此母亲有病,我就拿着书在一旁诵读,而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十岁那年父亲回来。父亲每次判决重要案件,母亲就手拉着我站在审判官的座位前说:“希望要记住这个孩子!”父亲屡屡点头,表示同意。父亲在旅居的寓所,督促我学习很紧;读书稍有懈怠,他就发怒不理睬我,好几天不说一句话,我的母亲流着眼泪打我,令我跪着读书直到读熟才停止。所以我不能荒废在玩耍中,而母亲的管教也越加严格。 又过了十年南归,择居在鄱阳。己巳年,南昌有位老画师游历鄱阳,能描绘人的形状像貌。我请他替母亲画一张肖像,于是向母亲请示,并且问道:“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母亲神情严肃地说:“唉! 自从做了蒋家的媳妇,常常把没赶上给公婆侍奉饮食、洗涮作为遗憾;生活在忧患哀恸之间的几十年里,共经历了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儿夭折的痛苦,现在又哭失去丈夫了。未亡人只差一死罢了。还有什么乐事可为!”我跪下说:“即使这样,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图里也该可以吧?”母亲说:“假如我几和你的媳妇能够习惯于勤劳,不就好了吗?夜间在织机声中教儿读书,我的心愿满足了,别的还有什么快乐呢?”我于是转身对画家说,就画秋夜的景象:厅堂四面敞开,一盏灯的灯光明亮,高高的梧桐稀稀落落,树影映落在屋檐边的地方。厅堂中摆着一架织机,画我的母亲坐着织布,我的妻子握着纺车坐在母亲的身旁;屋檐下横放着一张桌几,亮烛自照,靠着彩画装饰的栏干而读书的,就是我自己。台阶下有一座假山,陈列在台阶上的花草盆兰,草木茂盛互相靠拢,在微风凉月中颤动摇曳。画中一个小男孩正蹲在树根旁捕捉蟋蟀玩耍。 像画好以后,母亲看了很高兴。我认真地按照母亲生平勤劳的事迹,为她写了这样一篇要领大概的文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