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提示:考试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在这里,严羽已触及到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初唐诗歌的兴盛、初唐诗人的辈出,才引发出唐廷对进士科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 由于寒门士子可以经诗赋考试而进士登科入仕,而男丁一旦入仕,还可免除赋役,这样,诗赋便自然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天下士子尤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此不疲。高适、孟郊、张籍、韩愈、李商隐、聂夷中等大诗人都是少时家境贫寒,全靠私塾、家教以及自学而成才。孟郊为登“龙门”,做诗真可谓“呕心沥血”。他与贾岛的“苦吟”,不仅在唐代,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求生求官之术;另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也从诗人中造就出诸如贺知章、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和杰出思想家。而一旦求生、求仕特别是求仕不成、报国无门时,诗人们自然将诗歌用来作为抒发性情、表达心志的最直接方式。这样就不仅玉成了一批科举不第、仕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如李白、杜甫以及孟浩然、贾岛等),而且使得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你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这是何等的张扬狂放、淋漓痛快!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头脑与开放胸襟的愉悦和豁达!当然,李白之所以可以“凤歌笑孔丘”,杜甫之所以竟将孔丘与盗跖相提并论而轻蔑之,张祜之所以敢于以诗歌去“轻万户侯”……诗人们之所以竞相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信口(笔)宣泄胸臆,不畏惧任何权贵、权威而抒发性情,粪土“万户侯”,其大前提均在于唐代尤其是初、盛唐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于从武则天以后历代皇帝们“以诗赋取士”的人才政策。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嫉妒与不满,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一直贯穿于武后以后的两百余年里。然而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君王们要的却是源源不断的大批新锐人才来参政议政,至于这些新锐的出身、地位如何,则是不予计较的。 (选自《文史知识》 有删改) 1.下列对“以诗赋取士”或“以诗取士”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人严羽认为“唐以诗取士” 不仅促进了对诗歌的专门研究,而且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 B.《沧浪诗话》里明确论述了唐代朝廷采取“以诗赋取士”的政策与唐诗繁荣的密切关系。 C.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初唐诗歌的兴盛和初唐诗人辈出的原因,才引出唐王朝采取“以诗赋取士”的政策。 D.“以诗赋取士”,可理解为“凭借诗歌和汉赋的写作才能来选取读书人做官执政”。 2.依据原文,下列对“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初唐诗歌的成就,引发了唐王朝统治者对科举取士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 B.诗赋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使得广大庶族寒士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以诗赋取士”,从诗人中造就了像贺知章、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的杰出思想家。 D.“以诗赋取士”,成就了一批像杜甫、孟浩然等这样的科举不第、仁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以诗赋取士”,对寒门士子们学习、钻研诗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B.孟郊、贾岛少时家境贫寒,作诗“呕心沥血”,都以“苦吟”著称,世称“郊寒岛瘦”。 C.不少大诗人求仕不成使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 D.武则天在选取参政议政的人才方面是开明的,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地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翻译14分;共26分)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褴褛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已,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八归先府君 归:归来,回来 B.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纺织、编织 C.即怒而弃之 弃:不理睬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 延:邀请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旋复持儿而泣曰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C.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 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 D.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 )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就读书为母解忧;儿读书稍有懈怠,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儿跪在地上直到读熟为止。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4分 ) 译文: (2)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 (4分) 译文: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3分) 译文: (4)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3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共 10分 )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9、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的颔联颈联主要用了哪些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6分) 10、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4分) 四、11、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 ⑴ ,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⑶ 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⑷ 二十四桥仍在,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⑸ 六国破灭, , , 。(苏洵《六国论》) ⑹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五、语言文字运用( 每小题3分,共9分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卡尔扎伊不仅要会见中国领导人,还要与中国的媒体见面,日程安排太紧,像故宫等名胜只好忍痛割爱,而长城是不能不去的。 C.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的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 D.对失职官员的惩处,古已有之,典型案例当推民间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文竹、吊兰、五针松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 “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锁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C. 我校这次为高三年级病重的某某同学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八万余元。 D.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整合并均衡教育资源,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优质的教育。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果说,西汉是宫廷皇帝的艺术,以 为特征,魏晋六朝是门阀贵族的艺术,以转向人的内心、性格和思辨为特征,那么唐代也许恰似这两者统一的向上一环:既不纯是 ,也不只是 ,而是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 ,也仍然 。这就是盛唐艺术。 ①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写 ②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③享乐、颓废、忧郁、悲伤 ④铺张陈述人的外在活动和对环境的征服 ⑤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⑥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 A.⑤②③④①⑥ B.④①⑥②③⑤ C.①③⑥⑤②④ D.⑥⑤①②④③ 六、作文(共4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要面对自然,个人要面对社会,政府要面对群众。古往今来,诸如成功、荣誉,挫折、困难,乃至灾祸等等,无一不要人们面对。其时总会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镇定,有人慌乱:有人理智,有人糊涂。回顾成长历程,瞻望人生前途,我们也已经并必将面对许许多多事情。 请以“面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