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1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10.解析:抓住前两联诗句中的意象以及修饰意象的形容词来分析景物特点和诗歌的感情基调,答案是不难做出来的。 答案: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1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12.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 答案: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二、语言运用 13.(2006辽宁高考,24)请以“爱护动物”为主题,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公益广告词。(20字以内) 解析:要合乎主题及广告词的特点,正确运用比拟修辞手法,不要超字。 答案:(1)呵护小鸟,放飞希望。 (2)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读书做人 杜甫坚持中国儒学中“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生相克、同存同亡的血肉相连关系。他在诗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表述了若干见解。 首先,他能摆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他把人类的生命放置在同宇宙众生平等的地位。他不将人类看成宇宙众生的主宰,不以奴役的心态对待天地万物,而是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心灵情感,与大自然作亲密的融合。他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这种天人一体、物我同构、生灵同亲的思想感受,表现的是一种博大的宇宙精神。其二,杜甫主张有节制地从自然界中猎取食物,反对滥捕滥杀的罪恶行径。对于那些荼毒生灵、毁坏山林的行为,杜甫给予严厉的斥责和警告。其三,杜甫提出了保护弱小生灵的主张。他尤其珍惜弱小动物的生命,对于鸟雀以下的微小生灵,至如蝼蚁之类,杜甫亦能予以关爱。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便已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问题,面对现代社会中的那些大肆砍伐林木、 捕杀动物的行为,你有何感想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