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边塞战争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边塞战争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蓟中作(jì) 单于(chán) 塞垣(yuán)
    B.隅(yú) 更改(gēng) 羌笛(jiāng)
    C.窟(kū) 防御(yù) 沙烁(shòu)
    D.薄饼(báo) 阴火(yīng) 胡虏(lǔ)
    解析:B项中“羌”应读“qiāng”;C项中“烁”应读“shuò”;D项中“阴”应读“yīn”。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更吹羌笛关山月(一遍遍地吹) B.定远何须生入关(有何必要)
    C.长驱登塞垣(边塞的城堡) D.柏台霜威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
    解析:“塞垣”应解释为“边塞的城墙”。
    答案:C
    3.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__________,__________。(《从军行(其一)》)
    (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蓟中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4)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下曲》)
    解析:对诗文的默写除要求背诵准确外,还要书写正确,如“萧”“窟”等字,不要与形近字混淆。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2)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3)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 (4)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4.对《从军行(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解析: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答案:D
    5.对《蓟中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就抓住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浩阔壮丽的画面。
    B.诗中感情的主流是赞扬守边将士能征善战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
    C.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策马”“长驱”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勾列出一名沙场英雄的形象。
    D.诗的情感韵味浑厚,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有一种浓浓的爱国情怀。
    解析:诗中感情的主流是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答案:B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从军行(其一)》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这两首诗,完成6—9题。
    6.“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景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8.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岑参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边塞风景?
    9.《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意象的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去描绘画面。
    答案:“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7.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意境、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写景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8.解析:浪漫主义:侧重表现理想的境界,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它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或作家主观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理想境界,描写生活。常用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夸张:提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答案:浪漫主义写法:联想、夸张。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诗言志,诗歌写景、写物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热”与朋友的“霜威”对比,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0.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这两首诗属于。两首诗都写了和,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11.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10.解析:本题考查对唐诗分类的掌握和对两首诗内容的正确理解。两首诗都是描写边塞风光的,所以是边塞诗。《从军行》中游“关山”与“月明”,而《塞上听吹笛》一诗中也有“关山”和“秋月”句,从中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边塞诗 乐曲声 月色
    11.解析:“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答案: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二、语言运用
    12.(2006全国高考,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语言的形式, ①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