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四、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5(1)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2)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五、简答题(100字左右)。(5分) 16.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在去彼得堡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的两次处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桤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从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传》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论语阳货》中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17.“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3分) 18.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3分) 19.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3分) 20.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3分) 七、作文(70分) 云雀看见麻雀整天在枝头跳来跳去,问:“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说:“我飞得够高了,你看公鸡。” 云雀又问公鸡同样的问题,公鸡说:“我怎么飞得不高呢,你看癞蛤蟆。” 后来云雀问雄鹰:“你为什么飞得这么高?”,雄鹰说:“我飞得不高,我离蓝天还远呢。” 请以“高度”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2.D(A、喟kuì 强qiǎng C、蓍shì 禅shàn D、省xǐng 筮shì) 3.C (A、措-错 屈- 曲B、奋-愤 返-反 D、艰-坚 人-仁) 4.C (A、就、这样B、主谓插之、代词C、连词,表并列D、大概、代词、那) 5.D(A、偷:不厚道B、长:得到敬重C、比:并列、紧靠) 6.C(①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②使动用法,使…广博 ③使动用法,使…失败 ④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⑤名词作动词,礼待、礼让 ⑥意动,以…为快乐 ⑦使动、使…洁 ⑧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⑨意动,以…为滋味) 7.B(只有一部分农民感激他,他自己也闷闷不乐。) 8. B、(“名家著作”改为“老师传授的学业”)(3分) 9.现代人应自觉关注自身修养,通过自我反省强化自己的人生追求,通过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以别人的过失为鉴,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3分) 10. C(尧的儿子如何行政,原文没有提及,属无中生有)(3分) 11.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1分)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民意”(1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1分)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3分) 12. C(这里的“过”,意思是“超过”。) 13.D(两个“非”都是动词,“非难”“指责”的意思。其他三项,A项两个“见”字,前者是介词,表示被动,后者是动词,看见;B项两个“其””字都是代词,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者活用为第一人称,自己;C项两个“而”字,前者表示转折关系,后者表示顺承关系。) 14.C(晏子的话意在指出孔子的错误,不能因此就武断的说晏子“心胸不够宽广”。孔子“吾疑其为人”是直陈己见,不算讥讽。晏子“望儒而疑之”,“疑”不是“非难”。) 15.(1)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2)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 16.第一次,他并未放弃自己田庄的土地所有权,把田地贱价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第二次,他把姑妈那儿的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然后把租金定为农民的财产,由他们支配,用来交纳税款,并用在村社事业上,他放弃了土地所有权。 17.周礼在鲁,以礼治国;以礼作为教育的宗旨,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 18.用单纯的频数统计并不能直接证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毕竟说明了孔子对“仁”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礼”,间接说明了 “仁”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作者用“不是非常严密稳妥”在一定程度上合“某些”等词语,表现来看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以避免语言上的绝对化、 19.只有创立了新思想的人可以被称为思想家。孔子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把“仁”作为思想核心,而且还将“人”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 20.“仁”是对“礼”的政治升华,“礼”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要求,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当仁与礼冲突时,礼要服从于仁。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去,拜见齐景公,却不去拜见晏子。他的学生子贡问道:“拜见国君而不去见为他管理政事的人,行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服事三位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不端)。” 晏子听说了孔子的话以后,说:“我晏婴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百姓,如果不能保持好的品行,不能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不能在齐国自立。我听说,(如果)幸运就会被人喜欢,不幸运就遭人厌恶,批评和赞美这类东西,就像声音与回声此响彼应一样,是要见到人的行为而随之产生的。我听说,用一条心服事三位国君,是(为政)顺利的原因,用三条心服事一位国君,就不会顺利了。如今(孔子)并没有见到我的行为,却指责我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时,不会对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一人睡觉,也不会对自己的魂灵感到羞愧。孔子在宋国与弟子习礼的大树被拔掉,吓得销声匿迹,自己没有认为是耻辱;在陈蔡两国走投无路,自己也不认为是穷困;指责别人的行为却不知道人家这样做的原因,这就好像住在水边的人指责山上的人用斧头,住在山上的人指责水边的人用鱼网一样啊。(这样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是因为他不知道其中的难处。起初我看见儒生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生就要怀疑他们了。” 孔子听说了晏子的话以后,说:“有这样一句俗话:在近处说的话,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都不能让它停下来;德行存在自身,却无法在众人面前掩藏起来。我私下议论晏子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大到极点了。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朋友;比不上别人,就把那个人当做老师。如今我对晏子说错了话,晏子讥讽我,这是我的老师啊。”通过自己的学生宰我去向晏子道歉,然后孔子亲自去拜见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