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成都市六校协作高2012级第四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成都市六校协作高2012级第四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对应栏内。
    2.请将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内。
    3.交卷时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账簿/巨擘 倾倒/清净 债券/劝告
    B.亲昵/泥古 嗔怒/瞋视 着落/斟酌
    C.癖好/偏僻 提防/堤岸 砧板/诊断
    D.嗟叹/街道 箍桶/枯槁 屏气/秉性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B.这副画运笔拘谨,主题比较杂乱,显得粗糙和幼稚,但它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层次感强,构图别出心裁。你把它贬得一无是处,这未免太过分了。
    C.我们就这样站立于夕阳的斜晖中,有鹰在低空盘旋,在沙漠风起时带来更多的凄怆。我想,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记忆中会有多少色彩呢?
    D.面对浩如烟海的有字书,尽管我们浩首穷经,读破万卷,也只能涉猎沧海一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原形,但仍属于虚构的现象。
    B.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
    C.创业版的启航,将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D.面对玉树大地震的灾情,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他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儿功夫就捐了3000多元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偷菜游戏正在催生和鼓励一种“集体无聊化”的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小则影响个人生活作息和工作效率,大则让社会群体为虚拟游戏所操纵,长时间陷入自我麻醉的境地。
    B.荣宝斋画店展示柜里齐白石老人的《群虾图》深深吸引了这几个老外,他们都以为这是画家的真迹,当听到店员“这不过是木板水印品”的解释,使他们深感意外。
    C.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出清洁的氢燃料能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D.为方便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特别是为解决偏远地方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今年3月,我市卫生局从大医院抽调了医术过硬的医生,每周深入农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令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一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因。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术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甩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5.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文明”包括“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6.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有可能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千百年来,考古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解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谜团。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7.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地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的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标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①。”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骐骥碌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已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②,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③;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盆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①休:停止。此句是指其下笔没完没了。②齐气:古代齐国其俗文体舒缓,此言徐干为文亦染有这种地方习气。③检:法度。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鲜:少
    B.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良:很
    C.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匹:这类人
    D.二者必至之常期 期:规定的时日,期限
    9.下列哪些内容是属于作者所批评的文学现象( )
    ①文人相轻 ②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 ③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④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⑥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总体上高度评价了“建安七子”,认为他们都有学问,都有创造才能,其中,对王粲的评价最高。
    B.《典论•论文》的论述思路,先由人及文,因为文是人的创作;然后由末及本,因为本唯由末以得见,由此再及于文之用。
    C.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真正全才之人是很少的,从而含蓄地批评了“文人相轻”这种文学现象。
    D.文章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由“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知,“气”指的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注意事项:
    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作答,不能答在此试卷上。
    四、(23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3分)
    (2)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4分)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8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2)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苏轼《赤壁赋》“ , ”用比拟手法借箫声写愁情。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在《喻老》一文中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这种思想相通的还有宋代 (作者)《伶官传序》中写的名句“祸患常积于忽微, 。”
    (2)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苏轼《赤壁赋》“ ,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
    杜牧在《 》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个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的情形。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