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2006江西高考,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D.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解析:A项“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应去掉“由于”。B项“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C项属于概念不清,“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前,国土资源部公布了第二批通过规划审核的4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单。 B.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C.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D.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解析:B项,“李明德同志被评为先进单位和模范单位”主宾搭配不当。C项,句式杂糅,去掉句中的“时”,或改为“当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会很幸福,很快乐”。D项“羞辱……不满”动宾搭配不当,可以在“羞辱”的后面加上“商家”之类的词语。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的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A项“贷款”是借款的意思,与“发放”矛盾。B项“不可缺少”与“必需品”重复,“关于”改为“对”。D项结构混乱,去掉“起到”。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B.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改善所造成的。 C.日前,四川合江县又发生沉船事故,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船只的质量问题正在调查之中。 D.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权利以及医疗事故鉴定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解析:A项“提高”同后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搭配不当。删除“提高”即可。B项“原因……是”与“是……所造成的”杂糅。C项赘余,“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船只的质量问题”,应将后者删去。 答案: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 B.小泉参拜神社,原因之一是他在自民党内并没有强大的派阀基础,要靠一些引人瞩目的“政治秀”加强个人的魅力,来争取党内保守势力的支持。 C.有几年的时间,她整日都在海边散步、沉思、写作,所以对社会和对生命的思考非常深刻。 D.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5周年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500元钱。 解析:A项数量表达不当,应为“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一倍”或“是地球上一岁的十二倍”。C项强加因果,“在海边散步、沉思、写作”与“对社会和对生命的思考非常深刻”无因果联系。D项“一人”有歧义。 答案: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诚信缺失不仅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妨碍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也扭曲了一部分学生,诱发了道德上的堕落或变质。 B.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如何防止个别公务员不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慷公家之慨,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C.滇池湖滨生态带修复是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预计投资高达9000万以上,在滇池沿岸部分撤除防浪堤,实施“退田还湖”,恢复原有的湿地生物多样性。 D.只要中国球员有正确的态度,并融入球员自身的特点和民族特性,中国队一样可以取得希腊式的成功。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学生”后加上“的心灵”。B项否定不当,删掉“不”字。C项搭配不当,“高达”与“以上”不能同用,删掉一处。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刘市长在反腐倡廉大会上指出,加大监督力度,制止和规范权力消费行为已成为反腐败斗争中迫在眉睫的问题。 B.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居民43%的储蓄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个比例已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房的储蓄比例。 C.老张师傅唱的这首歌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一天工作的疲劳与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D.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规范权力消费行为”不搭配。 C项句式杂糅,把“被”去掉或者删除“把”。D项几个项目互相交叉,属逻辑混乱。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日本《每日新闻》公布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日本民众认为,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改进目前日中、日韩紧张关系问题上“努力不够”。 B.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致使一些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借口办特色班为名,向家长收取高额的费用。 C.国家税务总局日前颁布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在列举今后个税征收重点的高收入群体时,引人注目地提出了“个人投资者”这一群体。 D.明后两年要扩大医疗试点范围,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多为群众着想,完善相关政策,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解析:A项搭配不当,“改进”应改为“改善”。B项结构混乱,“借口……”与“以……为名”两种句式杂糅,应该保留其中的一种。D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句末加“制度”。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草,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9.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 10.“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文章说“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这是为什么? 12.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9.解析:回答这一问题,要通读全文,了解全文要表达的主旨,父亲注重的是内在美,而不是外在美。 参考答案: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只知道观赏兰花的形美即外在美,而忽视了它的“本质”,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 10.解析:这句话在开头设置悬念,很容易想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 11.解析:注意理解“味儿”的意思,“味儿”就是品性特点,只要找出有关兰花品性特点的词语语句,再加以整合,不难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不一样。盆里的兰草经过人的精心栽培,只是供人玩赏,样子虽美,但太甜、太媚,格调也俗气。而山间幽兰则吸天地之灵气,乘大自然之毓秀,纯朴,富有灵性。 12.解析:真正意图,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联系全文,寻找有关主旨句,找到答题区域,整合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让我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人活在世上,不可以失去“本质”,不要献媚迎合,拍马奉迎,应保持自己的节操,否则就会失去人格,这样也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 二、语言运用 13.按要求修改下面的短文。 母亲这次从老家来,带来了三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妻见了一脸笑容:“母亲,大老远的,带这些鸡多不容易啊!”可是一转身,马上冷脸对悦民说:“叫你说过多次,不让老家带鸡这些东西,怎么又带啦?”我被说得一声不吭。 老家带东西,曾很受妻欢迎。记得刚结婚那阵,小家中不少吃的用的,都是老家带来的。妻生孩子那阵,一个月内吃的面米蛋油等,也都是老家带来的。满月时,母亲说她养得又白又结实,妻笑着说:“你以为就是你们老家的土产养人!” 这几年,小家渐渐变样,彩电、冰箱、空调等一应俱全。单位效益也好,过去不发大米以及鸡鱼肉蛋等副食品,现在隔三岔五发一次。菜市场上的副食品又多又便宜。于是妻便对母亲说:“以后从老家不要带这些鸡呀鱼呀什么的东西来了,因为咱们这个小家如今也不缺少这些东西了,您从老家带这些东西来又很麻烦。”母亲马上接言道:“知道你们小日子比以前好,不缺这些,想带点别的,看来看去,老家也就鸡鱼肉蛋这些东西。”后来他对母亲也说过一次,不知是母亲没有明白真实意思,还是怎么的,每年一次,还是免不了带些鸡呀鱼呀什么的。 (1)这篇短文叙述人称不统一,全文不能贯通。为了使叙述人称统一,有三处必须修改。这三处的改法是 (2)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不得体,在尽量使用原词的情况下,这句话应改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画线文句表述啰嗦,可删繁就简,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注意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运用。原文主要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修改时人称应全文统一。 答案:第一段的“母亲,大老远的”中“母亲”是书面语,应改为口语“妈”;“悦民”应改用“我”。第三段中“后来他对母亲也说过一次”的“他”改为“我”。 (2)解析:原句“你以为就你们老家的土产养人”意思说反了,而且作为媳妇对婆母太不尊重。但答案不能写成“你们老家的土产就是养人”,因为这样说便把妻子自己排在“老家”之外了,同样不得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