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4.本文作者写了哪些故乡?作者对这些故乡各有怎样的感受?(6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究竟来自何方? 答: (2)“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答: 16.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7.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故乡在远方”的认识有何感悟。(6分) 答: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18.审题立意训练,按照下列材料,写出一个最佳的立意。(8分) (1)《珍珠》蚌壳里的夜/有多长 /不再思量,不再思量/我已摆脱苦闷与忧伤/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4分) 立意: (2)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炼,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4分) 立意: 19、新闻标题很多,引标题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解释意义等,主标题概括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请为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定恰当的引标题(不超18字)和主标题(不超过12字)。(4分) 人民网北京3月2日电 截至北京时间3月2日23时10分,我迄今掌握并有回国意愿的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已经全部撤出,共计35860人。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政府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展如此大规模的撤离行动,不仅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赢得了中国网民一片赞叹。 网友纷纷表示,如此迅速有序的大撤离行动充分体现了祖国的强大,强大的中国是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最好保证。危难时刻彰显祖国母亲的伟大,只有祖国强大,中国人在世界上才有尊严。祖国对在利比亚受困人员的救助,是不可战胜的不抛弃、不放弃、快速、高效,让我深感祖国的温暖,显示出祖国强盛的重要性。还有网友说,中国力量让中国公民感动,看到了同胞们安全归来,心情好激动,这体现了祖国母亲的慈爱,危难之时只有母亲会奋不顾身保护自己的孩子。我爱你中国! 有一位大学生网民在人民网留言说,作为一名大学生,看到祖国的力量,我无比激动,做中国人真好。我更加坚定信心,今后要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之中。 还有网友说,非常感人的紧急撤离行动,以前从来没有动用过海军、空军力量,现在终于用上了,很好,很强大!我禁不住地大声喊出:祖国万岁! 引标题: 主标题: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有一个农场主,饲养奶牛、羊和猪等牲畜,一天,农场主将一头肥猪从猪舍里抓出去,肥猪拼尽全力声嘶力竭呼天抢地式的嗷嗷大叫不止,奶牛和羊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瞧不起猪的这种孬样。就一起对猪吼道:“我们也不是没被主人抓出过,哪像你这样大吵大闹?”肥猪委屈地说:“大哥大姐,别闹了,主人抓你们是要牛奶,要羊毛,抓我,那是要命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解释】B (A.珐琅(fà)C.发轫,开始意。 D.肋应为胁) 2.【解释】C (A项“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的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应用“耸人听闻”。B“为渊驱鱼”指不善于团结人。C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还揪着他的耳朵叮嘱,后用来形容恳切地教导。D不知所云:形容说话语言紊乱、内容空洞,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这里本来是要形容学生听不懂的,可以改为“如坠五里雾中”。) 3.【解释】D 4.【解释】B 5.【解释】B 【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 6.(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解释】:A:因------获罪。 7.(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解释】: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认为/拿;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 8.(3分)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解释】:A (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心正而力不足/为相务安静) 9.(3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解释】:A(吴充并非 “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 10.(10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释】:(1) ①译文: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只因为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5分。大意1分,“等辈”、“以”“见”“受”各1分。) 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不结党营私(或答无偏向亦可),想任命他为相。(5分。大意2分;“不善所为” 、“中立无与”、“欲相之”译对各1分。) 参考译文: 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只因为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修为他求情,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偏袒同党,朝廷下诏外放欧阳修到同州。吴充说:“欧阳修因为忠直提拔做侍从之臣,不应该因为谗言而被贬逐(外放,放逐)。若认为我有私心(偏私),那我甘愿和欧阳修一同受贬。”于是修再留任,而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办丧事超过规格,判寺王洙命官吏用印纸批行文书,不让同僚知道。吴充批文到开封治该管吏的罪,触犯当权者的意旨,离京知高邮军。神宗把任用他的意图告诉他,知同谏院。 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子吴安持,是安石的女婿,吴充为避嫌解除谏官的职务,担任翰林学士。过了三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王韶攻取洮州,蕃地的首领木征逃离,无充请求招揽他回故地,用爵位和官俸笼络他,使他统领属下,永做番臣,朝廷也不用再设置郡县,耗财费力。当时朝廷正把开拓疆土的任务交给王韶,所以吴充的话不被采纳。 过了八年,吴充升为枢密使。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顺利。皇帝明察他中立无偏向,想任命他为相。王安石离开后,他就代理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改革政事,请求朝廷召回司马光等几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是可以讲真话的,写信给他说:“自从新法实行,朝廷内外纷扰不安。百姓被烦杂苛政所困,日夜翘首,盼望朝廷醒悟,全改敝法。”吴充深入地思考后,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王珪和充一同担任丞相,妒忌吴充,暗地牵制他。而吴充向来厌恶蔡确,蔡确审理相州案件,逮捕吴安持及亲戚、属官拷问治罪,欲牵连罗致到关于吴充的事情,唯独帝明察他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与主政,吴充与他在皇上面前讨论变法,多次被他折斥。征安南师出无功,知谏院张璪又说吴充给郭逵写信,阻止他进军,又立罪案。吴充多次遭到同朝官员围攻诋毁,忧畏交集,病更重。元丰三年,被罢免相职做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岁。 吴充注重品德修养,对待兄长十分周到。处理政事追求安定。性格沉稳周密,对家人说话,从未提及国家的事情,对皇上所说的话,也没有人能知道。临终时,他告诫妻子不要那私事要求朝廷,皇上更为之悲伤。世人说他心正而力不足,批评他知道无能为力却不懂得激流勇退。 11.略 12.①【解释】《禾熟》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老牛完成耕田犁地的农活,在夕阳里悠闲地卧倒山坡,咀嚼着秋草。 《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由远及近,水缠绕着陂田,青竹绕着篱笆墙,榆钱落尽,槿花稀少,“夕阳”“寒鸦”渲染气氛,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 ②【解释】《禾熟》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写长期蕴积心中的郁闷心情。《村居》通过写村居景象,写出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闲愁的心情。 13.①以“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一句开头有何作用? 答:【解释】提纲挈领,反映了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喻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 ②“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刻画了反动者什么样的形象? 答:【解释】刻画了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掩饰自身的恐慌和畏惧。 14.答:【解释】新会、洛舍、杭州,北大荒四个故乡,(2分) 这四个故乡每一个都是那样的美,然而作者对四个故乡的感受却各有不同。对于新会,作者是三十岁才第一次去,因为“没有一个人认识我,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所以“无故园的感觉”,作者对她的感受是陌生的。(1分)当时魂牵梦常常是外婆家洛舍,然而外婆的过世将这一梦境也带走了,加之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所以作者感到“又何为我的故乡?” (1分)从小生长的杭州,作者自是欣赏、赞美,所以十九岁就离开的“我的西湖”曾叫作者“日夜思念”,但渐渐作者感到这也不属于他,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格格不入”。(1分)相反,对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很显然,作者给了小兴安岭更多的笔墨,更细致地表现自己在这里经历的青春岁月,描写它给与自己的无比亲切的感觉。(1分) 15.(1) 答:【解释】用疑问语气强烈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1分)“我”同从小在那长大的杭州城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因此对故乡在哪里产生了疑问,引出下文追寻第二故乡一一精神家园的感悟。(2分) (2)答:【解释】我19岁离开杭州城,走向北大荒。因此,我思念西湖,一直以为故园在南方。(1分)后来漂泊的生活,四海为家,使我走过很多地方,此时不是没有故乡,事实上,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主要是给予我精神成长的故乡。(2分) 16.答:【解释】.(6分)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作者将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2分)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2分)(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亦可) 17.答:【解释】.(6分)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2分)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能让人心灵安宁净化的精神家园,(2分)所以追求精神家园的脚步不会停止,更丰富的故乡——精神家园永远在远方。(2分) 18.(1)【解释】认真读诗,我们了解到,“如果被昔日的泪水淹没,我的生命不会闪光”是关键句,它告诉我们:生命离不开苦难,只有经历了痛苦,战胜磨难,才能铸就生命的辉煌。 作者的意图就是要引导我们去思考: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失败和打击时,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不能正视磨难,而是整日痛苦不堪,以泪洗面,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沉沦下去,我们将一事无成,我们的生命就会黯然无光。可见,“珍珠”对应的本体是:成功与磨难,生命与挫折,让生命在磨难中闪光。 (2)【解释】1、可以论证学业、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 2、可以论证成功的道路欲速则不达。 3、可以论证为师者应如何启迪学生战胜自我。 19.【解释】 引题: 撤离我在利比亚人员行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或 我驻利比亚人员全部撤离 正题: 中国力量感动网民 或 网民盛赞中国力量 20.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