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6.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17.“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5分) 18. 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文森特•梵高——热情似火的灵魂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布拉班特省的一个牧师家庭,梵高家庭却是欧洲经营美术品的大家族。梵高聪颖、敏锐,被全家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家族宏伟事业的继承人。但梵高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命中注定他是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 梵高27岁开始正式学素描,28岁学油画,画画不仅恢复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而且重新点燃了他那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的极度真诚和狂热。 1886年3月之前,梵高的艺术生活仅局限在荷兰和比利时。他进入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素描和油画,到布鲁塞尔学习透视和解剖,推崇伦勃朗和库尔贝,临摹米勒和桑普,探求进入绘画领域的门径,虔诚地承袭西方传统绘画的技法、格调乃至情感——此时的梵高只是借船溯源,只求门径而不求突破和创造。 1886年2月,梵高来到了巴黎。巴黎之行是梵高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它没有让梵高失望。在印象主义作品、技法和人物的强烈感召下,梵高的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为之燃烧,在与之同构契合的新探索中,梵高与曾经浸染其间的荷兰画风告别,舍弃传统技法,循着印象派的足迹踏上全新的艺术旅途,走进一个光与色、太阳与张力的崭新艺术世界。梵高在巴黎找到了引爆自己潜能的艺术源泉,找到了适合自己个性的艺术土壤,不过当对绘画极有鉴赏力的弟弟提奥看到已经疯狂地沉醉在对印象派痴迷的模仿和遵循之中的梵高时,他说:“老兄,你叫梵高,而不叫高更或修拉!你一天天在走下坡路,你一张比一张画得更不像文森特•梵高了。没有捷径可走,老兄,只有花上几年的艰苦劳动。难道你是一个只会依样画葫芦的脓包吗?”弟弟的提醒使梵高在自己倾注的色彩与印象派推崇的色彩分界线上徘徊、游移。梵高天性中那如同太阳一样的激情,必定使他抛弃荷兰画风的暗淡与沉寂,也必定要远离只追求瞬间色彩与阳光的印象派。巴黎成了没有营养的土壤,它曾使梵高充实又使他失望,但艺术生命之火不灭,他要离开巴黎,去寻找新的营养丰富的艺术土壤。 走向何方?法国北部和巴黎四周早被印象派榨干了梵高所有的艺术灵感。回到祖国荷兰?那里是被梵高唾弃的传统绘画的一潭死水。梵高在巴黎沉闷的空间创作了200幅绘画,觉得他以画为武器的战场不在城市而在无垠的原野和神秘的自然,要让胸中的太阳与自然的太阳相通,点燃他调色板和画布上的熊熊烈火。梵高为了绘画遗弃寒冷的巴黎,追寻能烧光体内寒冷和点燃调色板的太阳,向阳光更加灿烂、色彩更加丰富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走去,去拥抱那一轮他苦苦追寻的炽热的太阳。 阿尔的梵高变成了“绘画机器”,一部每天早上灌进食物、饮料和颜料,晚上制造出一幅作品的高速运转的绘画机器。梵高每天清晨很早便带着画具外出,晚上则带着一幅完成的作品回到旅馆,他只是一幅接一幅地疯狂地画,全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或应干什么,完完全全陶醉在色彩与太阳之中。梵高近乎疯狂,一口气完成190余幅作品,在3个月时间里完成的作品几乎等于在巴黎两年时间所画的总和。梵高用鲜亮明快的黄色基调,画桃花、梅花、杏花以及花园苗圃;画吊桥、海滨、草原以及田园风光,画酒吧、情侣、夜景以及广场上的黄房子,他独特的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然而,艺术情感的狂热,身体疾病的痛苦,使梵高经常陷入精神病的深渊。身心融入了太阳的梵高,没能慰藉自己的痛苦,反而不断地滑向痛苦的渊薮。 1889年12月24日,梵高最终被弟弟提奥送进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医生告诫梵高别再作画,但对他而言,时间和生命是以血管里流出的图画、胸腔里喷射的作品来计算的,而不是以表针跳动的声音和日历翻动的页数计算的,他不能不绘画,没有绘画就没有了梵高,生命就此终结。1890年5月,梵高在猛烈发病时喝下一罐颜料,被弟弟提奥送到巴黎最负盛名的精神病专家加歇医生那里照料。他画了著名的《加歇医生》肖像画,疯狂的心绪逐渐平静,因为他不再痛苦,不用追寻,预定了为艺术燃烧、为太阳奉献的人生底线:“去找自己的归宿。”日益增加的无奈与清醒使梵高创作了带有封笔之作意义的悲剧作品——《暴风雨后的麦田》和《麦田上的鸦群》,预示即将袭来的阴影。《麦田上的鸦群》已充分流露出他心灵的空虚、心态的绝望以及对痛苦的妥协和无奈的认同,暗喻梵高的群鸦惊叫乱舞;不知缘何而来,不知向何而去?1890年7月27日,鲜红的晚霞烧遍了阿尔天空,茫然的梵高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拔枪自杀。 (选自《一生应结识的25个人》,有删节) 19.作者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个“注定为艺术而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人”?(4分) 20.梵高的艺术创作道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5分) 21.文章中多次提到“燃烧”,而标题也是“热情似火的灵魂”,“燃烧”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l2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推动油价猛涨”的三个原因。(不含标点,18字以内)(6分)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周来一涨再涨,屡创新高。分析人士认为,土耳其可能越境打击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是这几天油价猛涨的直接原因。由于伊拉克的许多大型油田都在北部地区,土耳其的军事打击将影响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和外输。 从长远看,对全球能源供应的担忧是高油价的深层原因。国导能源机构发布报告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上个月的原油商业库存已降到5年来的平均值以下。同时北半球尤其是美国进入冬季,对取暖用燃料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美元持续走软也导至按美元标价的油价不断上升。最近一段时间,美元兑许多国家的货币比值都已创下多年来的最低,而自从美联储9月18日降息以来,美元的下跌趋势越来越快。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是在有意放任“弱势美元”,以此刺激出口的增长。 答:⑴□□□□□□ ⑵□□□□□□ ⑶□□□□□□ 23.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中国广州举行。广州亚 运会志愿者的口号是“一起来,更精彩!”。这一口号是对所有 希望参与亚运、服务亚运的志愿者的号召。志愿者作为亚运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属于自己的标志(如右图)。请你展开丰 富的想象,介绍一下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的内容和含义。(外 文部分可忽略)(6分) 答: 六、本大题l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亲人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因为转身,许多人在人生之路上成功登顶,饱览无限风光;因为转身,许多人急转直下,坠入谷底深渊,让人生出无尽嗟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体验或感受?请以“转身”为题目作文,或记叙或议论,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语文科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 C(A.cáo/cāo jiǎo/jiǎo yè/ yè B.pīng / pīng xiǎng/ xiǎng chù/zhuō C.piǎo/piǎo jì/jì chì/chì D.liè/liè jū/jǔ kǎi/ kǎi) 2. D(呼之欲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 3. A(B项成分残缺,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楼市调查”缺谓语“发现”;C项句式杂糅或成分赘余,应删去“为主轴”;D项搭配不当,应在“运动持续时间”前加“延长”) 4. C 5.A(数:责备)。 6.C (解析:C“则”:连词,那么,就。A乃:连词,却;“无乃…与”意为“恐怕…吧?”。B之:动词,去;\代词,代富与贵。D以:介词,把;连词,表顺承,来。) 7.B(解析:①是唐太宗自己说的话,⑤是说“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与“从谏”无关。) 8. C(“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错。“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错,只有可汗生怨,其他人是不敬重。) 9.(1)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 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 (2) ①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所不要求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无” “敏”大意各一分) ②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如果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 ( “是”、“所谓...也”判断句式、大意各1分。) 10、答案:(1)①动静结合。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②借景抒情。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醇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11.(8分)A 组 (1)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 (2)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 (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4)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 B 组 (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3分)B(A项“永恒的丰碑”错,依据:“…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C项“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错,依据:“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D项“东西方都有……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错,依据:“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 13、(5分)B D(B“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错,依据:“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再说夸父逐日,也是挑战天意的D态度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是英雄行为的比如特洛伊王子,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 14、(4分)(1)东西方英雄文化本来就有诸多共同点;(2)东西方英雄文化在不断交流,在交流和进步中逐渐改变,缩小差异,向对方趋近。(共两点,每点2分,照抄原文相关信息每点只得1分) 15、(4分)守卫国土,维护当时的政权,值得人们崇拜和追随;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敌我分明,嫉恶如仇;是恪守道德规范的模范。(每点1分,共4分) 16.张志和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自己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2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借此表达他对蓑衣所代表的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的欣赏。(2分) 17.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1分)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2分)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2分) 18. ①艰辛而愉悦的劳作 ②清寒贫穷的生活 ③自由狂放(或"潇洒逍遥")的志趣 ④逝去的宁静平和的生活和内心。(6分) 19. 梵高聪颖、敏锐,从小就显现出与世俗为敌的极度真诚和狂热执著;印象主义对梵高的感召,他心灵震颤,激情燃烧;梵高天性中有太阳一样的激情,对太阳的极度痴迷;身体疾病及精神病的痛苦。(4分) 20. ①27岁开始正式学素描,28岁学油画,画画点燃了他对艺术的极度真诚和狂热;②1886年3月前,积极探求进入绘画领域的门径,虔诚地承袭西方传统绘画的技法、格调乃至情感,只求门径而不求突破和创造;③1886年2月,到达巴黎,舍弃传统技法,循着印象派的足迹踏上全新的艺术旅途;④远离印象派,走向阿尔,完全陶醉在色彩与太阳之中,使自己独特的绘画技法日臻成熟。(5分) 21. 他极度真诚和对艺术的狂热执著(性格);点燃在调色板上的太阳及色彩(绘画);梵高对色彩与太阳的痴迷(思想);梵高在金黄色麦田里自杀(生命);燃烧也是梵高似火的灵魂,是对主题的升华(主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 22、土伊危机;供需矛盾;美元贬值(答对一个要点,给2分) 23、参考答案:(红色的)心,是志愿者的纯朴的微笑与真诚的服务的象征。(2 分)而心灵下方的那一双的脚,代表了切实的行动。(2 分) 意义:标志将乐于奉献的“爱”与不畏艰苦的“行动”结为一体,强调“有心,更有行动”,唤起了人们的心灵共鸣,代表着志愿者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号召大家一起来,举办一场更精彩的亚运会。(2 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边吃饭边说话,当时有一个美女在旁边伺候,她本来是庐江王李瑗的侍妾,李瑗(叛乱)失败,(她被)收入皇宫。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没有道义,残杀她的丈夫然后纳她做了妾。他很暴虐,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坐席说:“陛下认为庐江王抢了她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唐太宗说:“怎么会有杀了别人抢了人家的妻子,你却问我对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从《管子》里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那里的父老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父老说:“因为他认为好的好认为不好的不好。”桓公说:“象您说的话,(郭君)是贤能的国君啊,怎么会到灭亡的地步呢?”父老说:“不是这样的,郭君认为好的好但不能采纳,认为不好的不好但不能去除,所以灭亡了。’现在这个女人还在您的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心里认为这个正确,陛下如果认为不正确,那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好却不能去除。”太宗很高兴,称赞这话是最好的,就派人把美女还给了她的亲属。 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常放在皇宫内喂养,(这匹马)没有生病却突然死了。太宗对养马的宫人很生气,准备杀了他。皇后进谏道:“以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养马的)人,晏子要求指责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马却让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为马而杀人,老百姓听了这事,一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其他诸侯听了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于是原谅了(养马人的)罪过。陛下曾经读书见到过这事,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内心才得到开解。(太宗)又对房玄龄说,皇后一般事情(都能)启发、开导我,(对我)极有好处啊! 贞观十五年,派使者到西域协助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回来,又派人多送金银丝绸,到各个少数民族国家买马。魏征进谏说:“现在派使者以立可汗作为名义,可汗还没有立定,就到各国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本意在于买马,不是专门去立可汗。可汗能够立,那么他不会感恩;不能立,就会心生很深的怨恨。其他各少数民族听了,将不敬重中原国家。只要能让他们的国家安宁,那么各国的马,不求也会到来。从前汉文帝时有一个献千里马的人,汉文帝说:‘我巡幸等办吉利的事的时候每天走三十里,有军事行动的时候每天走五十里,我的专属车队在前面,从属车队在后面,我单独乘千里马,要到哪里去呢?’就补偿给献马人来回路费让他回去了。又有光武帝时候有献千里马和宝剑的人,马用来驾击鼓的车,剑则把它赐给骑士了。现在陛下所作所为都远远的超过了圣贤的三王,为什么到这件事却要落后于孝文和光武呢?还有,魏文帝想寻找西域的大珍珠,苏则说:‘如果陛下恩惠遍及天下,那(珍珠)不找也会自己来,寻找得来的珍珠是不值得珍贵的。’陛下就算不能仰慕汉文帝高尚的德行,能不害怕苏则正直的话吗?”太宗就下令停办了这件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