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本试卷共9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嘈杂/粗糙 奖掖/笑靥如花 埋怨/瞒天过海 B.伶俜/娉婷 饷银/响遏行云 支绌/弄巧成拙 C.饿殍/漂白 调剂/光风霁月 整饬/叱咤风云 D.凛冽/趔趄 狙击/含英咀华 慨叹/奏凯而归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固然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部分地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印度博帕尔事件、日本水误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无一不是前车之鉴。谁都不希望这些悲剧在中国重演。好在国人已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呼之欲出了。 A.刮目相看 B.饮鸩止渴 C.前车之鉴 D.呼之欲出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亚残会的开幕式上,来自多个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位“亚洲母亲”挥舞着鲜花,向每一位走过的运动员致意,鼓励运动员奋力拼搏,勇创佳绩。 B. 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查,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C. 省政府决定今年拨付5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建设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冷库建设为主轴,使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D. 训练中身体失去的水分应及时补充,因长时间训练会使身体大量排汗,血浆量下降16%,所以应及时补水以增加血浆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运动持续时间。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社会思想,对作家的创作倾向有着显然不同的影响,试看唐代李白、杜甫和王维的诗作就能明白。李白除了接受过一定的儒家思想影响外, 。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的诗歌中,“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 。王维的晚年 ,使他的诗歌涂上了一层出世、虚无的色彩。 ①主要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②它的消极方面又使他的诗歌流露出某种及时行乐、学道求仙的思想 ③更多地接受了道家思想影响 ④而其中的忠君观念和礼教思想则是儒家思想消极方面影响的结果 ⑤明显地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方面的影响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③②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①②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徵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请数其罪云 数:屡次 B.又令人多赍金帛 赍:送东西给人 C.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 重:敬重 D.皆邈过三王之上 邈: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 无乃尔是过与 B.齐桓公之郭国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C.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D.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7.下列全能体现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一组是( )(3分) ①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 ②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③太宗意乃解 ④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⑤又令人多赍金帛 ⑥太宗遽令止之 A. 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 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珪认为李世民收留庐江王抢来的女人是知错犯错,就引用齐国父老的话对他进行讽谏。 B.李世民的妻子针对他因骏马死了而要杀养马人,引用齐景公的例子对他进行了谏止。 C.魏征认为派人去买千里马是不正确的,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 D.汉文帝认为要了千里马也没什么用,就补偿送千里马的人来回的路费,打发他走了。 9.断句和翻译。(9分) (1)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处断句。(3分) 昔 汉 文 帝 有 献 千 里 马 者 曰 吾 吉 行 日 三 十 凶 行 日 五 十 鸾 舆 在 前 属 车 在 后 吾 独 乘 千 里 马 将 安 之 乎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3分) 答: ②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3分) 答: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②鞚:带嚼子的马笼头。 (1)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2)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从A、B组中任选一组作答,请在相应题组的括号内打钩,否则答案无效)(8分) A 组( ) B 组( ) A 组: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2)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 ,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4)映阶碧草自春色, 。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B 组: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2)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韩愈《师说》)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他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不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中虽有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以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节选自2007年3月《人文杂志》)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3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也基本相同。 14.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到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答: 15.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4分) 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在所选试题组对应的括号内打钩,否则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