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 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做要子,就势将麦铺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穗,惟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 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满心是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10.作者在第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11.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6分 12.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8分 13. 文末写道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请以“麦子走进我的心里”开头,写出你阅读本文之后最深刻的感受(不超过150字)(5分) II卷(8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4虚词实词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一个人的天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和经历决定的。②对于劳动竞赛中优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以他们适当的奖励。③我曾经为寻求这样的意境来到长江边。④中韩围棋再度交锋,韩国队实力不可小觑,中国队的水平更加高超,行家估计中国队胜率较大。⑤世界级网球名将桑普拉斯以3比0轻松击败对手阿加西,夺得冠军,这是他第五次问鼎冠军。⑥这几个人争论得非常厉害,真是“十五个人聊天——七上八下”。⑦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商家制作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⑧他的歌灌注着对灾区百姓生活的浓浓情意。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③④⑤⑧ D. ①②⑥⑦ 15.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们二位马工枚速,各有所长,何必谦虚。 B.他听着风顶树梢,听着小鸟欢噪,心悦诚服,不愿离开这个地方了。 C.在这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D.春意盎然,万紫千红,走进这花海的世界让人流连往返,可惜只有一个小时,所以只能浮光掠影。 16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B.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C.一大早,教室里十分热闹,有的交作业,有的读书,有的在一起闲谈,预备铃过后,教室里才比较安静下来。 D.李老师领着同学们把铁锨、锄头一放,顾不得休息就都上课去了。 17.下面是记者采访于丹老师的节选,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记者:您做“《论语》心得”这个节目的时候,预料到它会这么火吗? 于丹: 记者:您和易中天老师有什么相同之处? 于丹: 记者:你把《论语》讲得很通俗。 于丹: 记者:这说法很新鲜呀。 于丹: 记者:除了《论语》您还讲了庄子? 于丹: ……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谁的江山马蹄声慌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周杰伦和孔子我都喜欢。 ②“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③司马迁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什么叫成一家之言?那就是熔天人古今于一炉,言一己之心声。 ④子曰,人这辈子有三戒,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是三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还是三条。所以我讲的是歪批三国。 ⑤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A.②④①③⑤ B.③④②①⑤ C.⑤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⑤ 18下面是央视节目“高中的孩子在想什么,你知道吗”的部分调查结果,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6分) 中日美高中生倾诉烦恼的对象 母亲兄弟姐妹同性朋友异性朋友 中国32.7%23.2%79.9%36.2% 日本40.3%18.5%85.1%30.7% 美国61.5%41.2%69.3% 58.0% (1)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得知中日美三国高中生在选择倾诉烦恼的对象时有以下相同点: ①向朋友倾诉时(2分) ②向家人倾诉时(2分) (2)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得知,相对于其他两国高中生,美国高中生 (2分) 19. 读下面一则新闻,按要求做题(4分) 这是特别的时刻,12月15日上午9时,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首都机场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正式启动。 过去,一封台北寄向北京的平信,需辗转三地,经五至七天才能送达,两岸直接通邮后,邮寄时间预计可缩短两天。 (1)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拟一个标题,用上一种修辞手法(10字以内) (2)用平实直白的语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字) 20.从下面给出人物中任选两位,运用对偶修辞写两则评价。(4分)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野; 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祝福》中的祥林嫂;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鸿门宴》中的项羽或刘邦 《陈情表》中的李密 《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材料二: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而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全面理解材料,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2011(A卷)高二期中考试答案 1.B(“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错,原文为“生活在中国以外地区的贫困人口较之1981年时至少增加了1亿”) 2.C(“通过救济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表述有误,原文为“通过收入再分配使个人被动地摆脱贫困”) 3.C(A“也不能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错,原文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贫困人口的减少”;B“人人都能参与社会管理”错,原文为“人人都有用武之地”D“中国是最早提出包容性增长的国家”于文无根据,文中仅有“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 4.B(延:伸长。自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5.C(②表现褚彦回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④表现褚彦回举止潇洒,有风度,符合礼仪。⑥表现褚彦回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6.D (褚彦回不能禁止王道隆、阮佃夫掌权”错误,是不能禁止他们做奸邪贿赂之事) 7.翻译(10分) 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2)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 【解析】考查语句翻译能力。难词不多,整体理解很关键,译句时确保连贯通畅。其中的(1)“假”、“若”、“ 见与”、“相启”各1分,句子通顺1分,(2)“全”、“首领”、“弘”、“足”各1分,句子通顺1分。 8.答案:(1)这首诗抒写了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所盼不能实现的愁绪(1分)。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第二句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诗人渴望团圆的情感自然显现出来,而秋凉岁昏,更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2分) (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1分)。巧妙地表达了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情感,既亲切自然,又增添了诗的内涵。(2分) 10.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答案:①麦子以它充足的物质营养哺育着人类,使人类的历史得以延续;②麦子美丽的生命过程、真善美的精神实质也一直启迪着人类,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11.解析: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表达技巧包括哪些,然后再结合文本,找出对应的句子,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答案: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举例: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收割麦子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之美,使读者对“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这句话有了真切的感受。②作者把麦粒比作土里的珍珠、大地之树结出的果子、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既形象又生动,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劳动果实的珍视及作者对麦子的赞美之情。 12.解析:要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就必须明白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主旨。从文本来看,作者对麦子是喜爱的、感激的,甚至是赞美的,在答题时,可以此为出发点来进行阐释。 答案:①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是真善美的一生。②人类种植麦子,麦子供给我们营养,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这种关系是美丽的。③收种麦子的劳动过程是美丽的,播种麦子就是播种希望,收获麦子是对自己辛劳的奖赏,收种麦子的过程是人类美德闪光的过程。④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 13.参考答案:麦子走进了我的心里头,它的一生都是那么美丽."嫩嫩的芽探出来",那是他的种子入土的美;"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那是他坚强过冬的美,还有,他开花结穗,成熟收获之美.麦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滋补了千万孩童,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我们应向他感谢与俯首!(要紧扣主旨,要体现阅读思路,也就是从文中挑选感悟最深的句子) 14答案:C.①改为“由” ②改为“给”,“给以”后只跟接受的事物,不跟接受的人。⑥应该为“七嘴八舌” ⑦改为“营利”,指获得利润,动词;“盈利”名词,指“获得的利润” 15答案:A(马工枚速:比喻各有所长;B“心悦诚服”表示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只断取了“悦”的意义,而忽视了“服”的意义,从而使得整个成语与语境中的“心情舒畅愉悦”之意相左。 C. “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光荣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这多作敬词赞语,表示对人的赞扬,只能用于对方。泰山北斗:比喻被人们尊重景仰的人物。犯了“敬词谦用”的毛病。 D.应为“走马观花”) 16答案:D(A.重复累赘,删去“的危险”,或在“会”后加上“有”;B.“发现和总结”与“经验” 和“问题” 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 17.A(根据谈话的特点,联系上下语境,如“歪批三国”与“易中天”有关,《论语》的内容,“新鲜”与“成一家之言”相应等。) 18.参考答案: (1)①向朋友倾诉时:三国中学生都首选向同性朋友倾诉。 ②向家人倾诉时:三国中学生都首选向母亲倾述。 (2)①(美国高中生)在选择向朋友倾述时呈现出来的性别差异性不大。(美国高中生)倾述的渠道更多(或者说“更喜欢倾述”)。(上述答案答对一点就可得2分) ②(美国高中生)选择向兄弟姐妹(或者母亲、异性朋友)倾诉的比例较高。(答对仅得1分。若答成“最喜欢”则不给分。) ③(美国高中生)选择向同性朋友倾诉的比例较低。(答对仅得1分,但答“最不喜欢向同性朋友倾诉”不给分。) 19.参考答案:(1)从此鸿雁不辗转 (2)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 20. ﹝答案示例﹞ 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王熙凤: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 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 桑地亚哥:孤舟中寂寞的硬汉; 大海上咆哮的老人。 (每则评价3分,其中对偶修辞1分,内容准确精当2分。若对三个人物全部作出了评价,按前两则评分) 21.作文:立意提示: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既定的目标。在漫漫人生路上,当我们难于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最终走向成功。 B卷答案 1.A 2.C 3.D 4.A 5.B 6.C 14.D 15.B 16.B 17.C 参考译文:褚彦回传 褚彦回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褚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褚彦回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褚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褚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褚彦回放下帘子不观看。又有一个门生偷了褚彦回的衣服,彦回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褚彦回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褚彦回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褚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禇彦回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褚彦回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褚彦回谋划诛杀他,褚彦回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褚彦回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褚彦回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褚彦回。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褚彦回未能禁止。褚彦回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