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华中师大一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二语文试题(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②那次去岭南与朋友相会,正好赶上了木棉花开。起初,我并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和属性,只觉得它们傲岸无比,炫丽至极,犹如插在南中国版图上的红色地标,表达着一方水土的品质与性情。我几乎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岭南,爱上了光芒四射的南国木棉。
    ③因为木棉,我曾不止一次地登上南下的列车,无非是想和它们保持更近距离的接触。如果说在认识木棉之前,它们是长在我的经验之外的一个神秘物种,我思想的空白处还没有它扎根的土壤的话,那么现在就不一样了,(甲)现在,它们已经像流霞一样浸染了我精神的领空,使我没有能力阻止它们深入记忆,占据梦想的城池。它们颀长的身影已成为我出门远行的另一种理由。所以,我如此渴望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势和背景下,抬起头来认真阅读一株木棉,阅读它弹奏阳光的手势,阅读它朗诵春风的红唇,阅读它抚摸云天的精彩片段。
    ④据说,木棉树最高可以长到25米,几乎是一座八层楼的高度。北纬25度以南是它们永久的活动区域。它们从不越界,像季节一样信守着对大地的承诺。每年三、四月间,它们都会亮起最红最红的灯盏,将南国的春色奋力推向极致。
    ⑤站在高高的木棉树下,你永远只能仰望,仰望被它们供奉在生命顶端的花朵,仰望被它们百般珍惜的青春容颜。它们笔直的树干上长满了坚硬的瘤刺,对侵略和冒犯随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它们简单的花瓣舒展而又大气,像铿锵有力的宣言,庄重,鲜明,气势如虹。那些充满了尊严、勇气和血性的花朵,永远都不会给任何人以采摘的机会,它们甚至不会等到容颜衰败时才被迫纷谢,而是会抢在风雨还没来得及伸手之前,就突然从高枝上纵身一跃,将所有不轨的图谋砸成一抹血痕,而它们美丽的信念依然完好无损。
    ⑥传说八年抗战时期,国土大面积沦陷,汉奸卖国贼层出不穷,唯有岭南的青山始终将不屈的尊严高举过头顶,唯有岭南的土地始终没有成批地出产汉奸和伪军。此刻,我忽然明白了,因为岭南儿女都是木棉花的子孙啊,他们沸腾的血中永远流淌着木棉花的精魂!
    ⑦面对着这些高处的花朵,我不能不长久仰望。(乙)我甚至能看见它们撩开云幔的手指,正在从一粒种子内部取出自己的天性,然后,又将相同的天性传给更多更多的种子。我看见每一粒木棉花的种子都披着黄金圣衣,在泥土和暖风中跳着劲舞。与此同时,我的祝福和敬意也和最明快的节奏一起到达。
    ⑧当聚焦的镜头对准木棉花的那一刻,我希望世间所有的风光,都能给它们让路。
    (选自《珠海特区报》副刊, 2009年7月19日)
    16.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题目为“高处的花朵”,既是实写,也暗含言外之意,表明了作者对木棉的情感态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B.它们(木棉) “犹如插在南中国版图上的红色地标”,这个比喻句既写出了木棉的丰姿,又显现了南国自然风光的地域特色。
    C.本文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木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D.本文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形散神聚,充分发挥了散文的写意功能。
    17.本文描写了木棉的哪些特征?文章通过木棉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蕴?(5分)
    18.简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6分)
    甲:现在,它们已经像流霞一样浸染了我精神的领空,使我没有能力阻止它们深入记忆,占据梦想的城池。
    乙:我甚至能看见它们撩开云幔的手指,正在从一粒种子内部取出自己的天性,然后,又将相同的天性传给更多更多的种子。
    19.以③或⑤自然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六、(12分)
    20.下面是钱钟书《谈中国诗》中的一段话。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字。)(4分)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21.下面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多出自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请仿照示例,指出“名”和“字”之间的关系。(4分)
    示例: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端己”(名)和“耻夫”(字)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耻圣明”一句。
    ⑴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⑵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项 目百分比 项 目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65.0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79.3
    害怕陌生人40.0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52.7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⑴依据表格数据,归纳出一条有关“留守儿童”的结论。(2分)
    ⑵针对“留守儿童”现象,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七、(60分)
    23.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60分)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A瓢piáo,剽piāo,漂piǎo,飘piāo;B舷xián,泫xuàn,涎xián;C褊biǎn,胼pián,便pián,便pián;D均为xiá。)
    2.D(A裹—果,B涌—恿,C蔽—敝。)
    3.A(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多形容人的心理状态。此处应为“扑朔迷离”。)
    4.B(A成分残缺,缺主语,在“断然”前加上“日本灾民”。 C搭配不当,不合逻辑,“研究人员”…“引发了”…“病例”。 D结构混乱,“本着…为原则”包含了两个不能同时使用的两个句式,一是“本着……的原则”,二是“以……为原则”。)
    二、(12分,每小题3分)
    5.A(B、C、D的概括未涉及光遗传学技术的本质属性。)
    6.C(细薄的光纤只是承担穿过层层神经组织将光送到正确位点的任务。)
    7.D(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来深入了解神经系统仅处在实验、研究阶段,临床应用的只是部分研究成果。)
    8.B(“响应程度……成了……决定性因素”的推断无依据。)
    三、(9分,每小题3分)
    9.D(阀,功业。)
    10.C(①②⑦句都是写方山子“少时”的志趣行事的,与题干所言“壮有大志,晚乃归隐”不符。)
    11.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四、(24分)
    12.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每处1分)
    13.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岂”译为“难道”1分,“像”译为“样子”1分,语意通顺1分。)
    ⑵四壁萧条(或室内一无所有),可是妻子儿女奴婢都表现出自得其乐的样子。
    (“环堵”译为“四壁”或“室内”1分,“妻子”译为“妻子儿女”1分,语意通顺1分。)
    ⑶(然而)他都放弃不要,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弃”译为“放弃”1分,“无得”译为“一无所得”1分,“然”译为“这样”1分,语言通顺1分。)
    14.⑴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1分),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1分),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逝去而觉漂泊无依的悲凉之情(2分)。
    ⑵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1分)。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1分)。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1分)。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1分)。
    15.⑴塞万提斯; ⑵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每空1分。)
    五、(18分)
    16.D(本文形不散,神也不散)
    17.特征:树干笔直高大,坚硬傲岸(1分),有气势,花朵红艳炫丽(1分)。文章通过木棉的形象写人(或的品格)(1分),表达了对高贵忠贞、维护尊严、坚守信念与承诺、保有血性和勇气等高尚品质的敬仰与赞美之情。(2分,意近即可)
    18.甲:木棉的红艳醒目对“我”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2分),在精神上引起了强烈的震撼。(1分)(意近即可) 乙:“我”认为,木棉所象征的高贵品格会感染更多的人(2分),传播得更广(1分)。(意近即可)
    19.示例:本文联想和想象丰富新颖,语言形象生动(1分),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1分),行文摇曳多姿,诗意盎然(1分)。如第③段中“我如此渴望……精彩片段”一句,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木棉的仰慕和赞美之情(1分)。
    六、(12分)
    20. 示例:以微雕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简短,以生活之中的看东西来形容中国诗的精练微妙,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巧妙,形象逼真。(技巧阐释2分,效果解说2分。)
    21.⑴“东皋”(名)和“汝登”(字)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一语。⑵“殿江”(名)和“襟三”(字)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襟三江而带五湖”一语。(作者及篇名1分,诗句1分。每句2分。)
    22.⑴示例一: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示例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一点即可,2分) ⑵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语意和修辞各1分)
    七、(60分) 参照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跻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