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⑩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⑾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⑿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⒀——“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
    (《燕赵都市报》 2010年11月 26日)
    11.第四段作者连用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 ▲
    12.文中把“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请分别说说这三个阶段的内涵?(每个阶段不超过30字)(6分)
    ▲ ▲
    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 ▲
    14.本文题目是“执虚如盈”,请联系全文,探究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①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②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种文化遗产,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③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后,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④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⑤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⑥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⑦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⑧文化不精不深,怎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⑨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⑩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⑾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⑿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15.简要概括文中糟蹋历史文化的后果。(6分)
    ▲ ▲
    16.请概括文章的主要思路。(6分)
    ▲ ▲
    17.依据文本,说说作者关于历史文化建设方面的正确主张。(6分)
    ▲ ▲
    七、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喧嚣”的常用义为“声音杂乱,不清净”。放眼社会,股市、网络、娱乐圈以及青春、人生……,呈现出越来越热闹纷乱和骚动不安的迹象。面对喧嚣,人们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人选择淡然,有人选择逃避,也有人选择融入甚或是享受……
    请以“面对喧嚣”为标题,自定立意,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高二期末考试答案
    1、答案: C A.“搬师回朝”应为“班师回朝”“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 B.“鸠占鹊雀”应为“鸠占鹊巢” “眼花瞭乱”应为“眼花缭乱” D. “绝窍”应为“诀窍”“关怀倍至”应为“关怀备至”。
    2答案:B(A“色厉内荏”形容外表强硬,内心孱弱,不能形容一个人温柔;B“石破天惊”可以形容文章言论出人意料,也形容声音大得惊人,音乐高低抑扬,意境奇特;C无所事事形容闲着,什么也不想干;D“紧锣密鼓”指准备活动正在进行中,不能指正式行动开始。)
    3、答案:C(A“无论”应该与“还是”搭配;B“不仅”“而且”前后应该调换,递进关系应该先说国内再到国外;D缺乏宾语中心语,“热点专业”后面应该加“的问题”)
    4.(4分)①控制温度 ②瞄准感染区域 ③破坏DNA结构(每点2分)
    评分建议:若过程的先后顺序表述有误,则不得分。若将“控制温度”答成“降低温度”“保持低温”之类的,可得1分。
    5.(3分)D(活下去的想法。)
    6.(3分)C(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7.(3分)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8.(1) (3分) 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固,本来,1分;鬻:卖。1分。
    (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3) (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自放,1分;过,1分。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9(1)【答案】诗歌一、四两联虚实结合(1分);第一联从视觉、味觉等角度描述诗人与表兄在夏夜庭院中重逢畅饮所见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3分);第四联设想与表兄离别后将面对的孤舟离别、亲友在桥边搭起青帐饯别的场景。(2分)
    (2)【答案】与表兄久别重逢的愉悦畅快;回忆往昔乡书不达、故交零落的凄凉;想到明朝又要分别的忧愁。(每点1分,表达1分)
    【诗歌鉴赏】
    诗从夏夜入题。夜合花在夏季开放,朝开暮合,而入夜香气更浓。表兄的庭院里恰种夜合,芳香满院,正是夏夜物候。借以起兴,也见出诗人心情愉悦。他和表兄久别重逢,痛饮畅叙,自不免一醉方休。此刻,夜深人定,他们却刚从醉中醒来,天还下着细雨,空气湿润,格外凉快。于是他们老哥俩高高兴兴地再作长夜之谈。他们再叙往事,接着醉前的兴致继续聊了起来。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
    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明天一清早,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
    10、知者乐水 为人谋而不忠乎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有杀生以成仁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歌诗合为事而作
    11.( 4分)表明作者对“执虚如盈”由表层意到深层意逐层思考的思路,(2分)激发读者的思考,(1分)为下文写“执虚如盈”的深刻内涵做铺垫。(1分)
    12.(6分)第一阶段生活丰厚,却贪婪骄横,不知珍惜;(2分)第二阶段生活财富消耗殆尽,精神一片空虚; (2分)第三个阶段即使物质匮乏,也能以充实的精神,度过生活的每一天; (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通过“恼了”“粗暴”“略去洽谈”“劈手”“掠走”等词语(1分),赋予生活人格化的特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执盈如虚”的后果。(1分)
    14.(6分)(1)要以一颗恭肃之心,对待物质匮乏的生活;
    (2)要以一颗颖慧之心,看淡人生的圆缺;
    (3)要以一颗虔敬之心,不懈追求人生目标;
    (4)要以一颗恭敬之心,珍爱今天的生活。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每点须联系文章内容回答。)
    15.重新打造的文化遗产失去了文化内涵;伤害了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每点2分)
    16.文章先列举历史街区改造和影视作品改编中出现的文化糟蹋现象(2分),再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糟蹋历史文化的后果(2分),最后告诫人们“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2分)。
    17.历史街区的改造应保留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宣传历史名人应尊重历史,不能借历史戏说,更不能无中生有;历史文化建设应保持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6分,每点2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