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2011.7) 试卷说明:本场考试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坐落 松弛 搬师回朝 融汇贯通 B.夜宵 端详 鸠占雀巢 眼花瞭乱 C.暮霭 晋升 莫衷一是 百战不殆 D.绝窍 签署 崭露头角 关怀倍至 2.下列各句中, 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他平时教育学生极其严格,但对同事却非常温柔,色厉内荏的印象常使他在学生面前遭到误解。 B.西安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杀人案已令世人震惊,而事发后他的同门师妹李颖的一番言论更是石破天惊。 C.最近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房屋限价令几乎都把房价的增长限制在百分之十左右,媒体认为这一政策更使房价上涨合法化,反而让更多急于买房的人产生无所事事的危机感。 D.最近伦敦奥委会负责人在回应媒体对奥运比赛场馆进度的质疑时表示,多项工程已经开工,场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2012年4月可以全面完成并接受检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前一阶段,因为嘉宾言语过激或素质低下而引起网友广泛诋诟的江苏卫视黄金节目《非诚勿扰》经过整改后,无论在主旨的把握和嘉宾的选择上都有了很大改观。 B. 李玉刚的男女声同歌演唱的独特技巧和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扮相,不仅在澳洲悉尼歌剧院引起轰动,蜚声海外,还引起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关注,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C. 公开的预算信息只占全部预算信息的极小部分,至少有80%的预算信息遭到公众质疑,这是中国公共信息的现状,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D. 一年一度的“艺考热”凸显了当今高考报名过程中,考生及家长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热点专业,结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 4.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等离子体杀死细菌的过程,请依次概括这个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每点不超过6个字)(6分) 等离子体是一种离子化气体,一般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科学家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让等离子体的温度平稳保持在 35℃到40℃之间;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破坏细菌的DNA结构,杀死生长在伤口处的由生物膜保护的细菌。由于低温等离子体直接瞄准了小面积的特定感染区域,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周围组织不会受损。 ▲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 乘:登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 D.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 生意:做买卖 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3分) ▲ ▲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 ▲ (3)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分) ▲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分点回答。(4分)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 ▲ ,仁者乐山。(《论语•里仁第四》) ②吾日三省吾身: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雍也》) 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 ▲ 。(《论语•子罕》) 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 。(《论语•卫灵公》) ⑤罗衾不耐五更寒。 ▲ , ▲ 。(李煜《浪淘沙令》) ⑥文章合为时而著, ▲ 。(白居易•《与元九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执虚如盈 张丽钧 ①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②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③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④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⑤——当然不是。 ⑥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⑦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⑧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⑨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