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②④⑤①③ B.⑤②④①③ C.⑤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⑤ 18.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5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19.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一组以“一个成熟的人”开头的排比句。(6分)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只不过他善于把烦恼当作一阵清风一刮而过;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忧伤,只不过他善于把忧伤化为希望的力量; 一个坦荡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善于把痛苦的痕迹演变成前进的轨道。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西方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向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 年轻人问:“智慧从哪里来?”智者说:“正确的选择。” 年轻人又问:“正确的选择从哪里来?”智者说:“经验。” 年轻人进一步追问:“经验从哪里来?”智者说:“错误的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1-3题 每小题3分) 1.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2.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3.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二、文言文阅读 4、【答案】B(让:责备) 5、【答案】D(①说商鞅小时候的兴趣爱好;②是说秦孝公比较认可他;⑥是杜挚反对商鞅变法的言论。) 6、【答案】D(A错在公叔座去世在前,商鞅去秦国在后;B项错在商鞅并非毛遂自荐,直接觐见秦王,而是通过景监见到了秦孝公;C项错在他提出变法之策,并没有景监的协助) 7翻译(每句5分,共10分) ①: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采分点:“苟”“强”“法”“循”句意各1分) ②: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采分点:“故俗”“学者”“溺”“所闻”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 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过了几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说的淋漓尽致,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大王而他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会见退出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果真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讲的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卫鞅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的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反衬(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语言更平易,明白如话。以天为背景,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语言更加凝练,幽雅含蓄,意蕴更深。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3)颈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要有简要分析) 10. 略 三.大阅读 11.答C、D (A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错;B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才真实可信”;E项对文章“基调”的理解有误。) 12、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 ②恐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 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坚强、勇敢: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3、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观点一:是多余的。理由: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游离于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节外生枝之感,对于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 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情理,是个明显的败笔。 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观点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理由: 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②荡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剧效果。 (8分;答出一点给3分,两点给6分,三点给8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B(胸无城府:为人坦率,没有心机。A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C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D各行其是:各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此处应为“各司其职”。) 16.(3分)D( A“一是因为”“二是因为”改为“一是”“二是” B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把“能否”改为“不能”。C. 滥用否定词造成语意混乱,去掉“不要”。) 17.C(3分) 18.(5分,错一个句子扣1分,全部正确且语意流畅得5分。) ①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②它的主题是“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 ③它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文化部承办, ④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 19.参考示例:(6分,若改换话题,不得分。)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脆弱,只不过他善于把脆弱当作一缕青烟一吹而散;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畏惧,只不过他善于把畏惧化作信心的砝码; 一个成熟的人并非没有失败,只不过他善于把失败的压力演变成前进的动力。 (只不过他善于把失望的叹息演变成心中的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