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测试题:大庆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九月月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大庆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九月月考
    语文试卷
    2011年9月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每小题3分)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
    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
    “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
    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
    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
    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
    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
    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
    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事良久 语:交谈
    B、景监以让卫鞅 让:谦虚
    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
    D、缘法而治者 缘:沿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组是:( )(3分)
    ①鞅少好刑名之学 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④语数日不厌
    ⑤吾君之欢甚也 ⑥功不十,不易器
    A、①③④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鞅从小就表现出浓厚的治理国家的兴趣,喜欢钻研那些刑罚和吏治的学说,深得魏国国相公叔座的赏识,并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荣耀一时。后来商鞅投奔秦国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B、商鞅在秦国东扩领土时到了秦国。为了将自己的才学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荐勇敢地直接去面见秦孝公。然而秦孝公起初并不认可他。
    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见秦孝公,商鞅终于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没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在好友景监的帮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变法策略。
    D、商鞅的变法之举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秦国的老臣子甘龙和杜挚就反对变法革新的典型代表。但是商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据理力争,陈述变法图强的意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确立了变法改革的国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5分)
    ②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11分)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8.本诗“鸟不住啼天更静”一句与王籍的“鸟鸣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分)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 (苏轼《定风波》)
    (3) ,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一天的等待
    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