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影响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D.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 由于商品供给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因此,通过加快住房建设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可以取得较好效果,故选A。 答案: A 13.2010年4月17日,国办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要求,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银行可暂停发放购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国务院这样要求是因为( ) A.当供过于求时,商品短缺,销售者就会竞相出售 B.当供不应求时,商品过剩,购买者就会争相购买 C.供给的变化容易对商品价格的上涨产生助推作用 D.需求的变化可以对商品价格的涨跌产生直接影响 解析: A、B观点错误。C观点不准确。 答案: D 14.2010年5月,北京市新发地农贸批发市场的大蒜由2008年的每公斤0.6元,涨到了8.4元。一些超市的蒜价甚至高达20多元每公斤。在业内人士看来,蒜价的高企是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的。这里的“不平衡”应当是( ) A.供过于求B.不等价交换 C.供不应求D.价格波动 解析: A、B、D与材料不符。 答案: C 15.2006年和2007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大涨,蒜价出现暴跌,蒜农和蒜商损失惨重。这也导致了2008年和2009年大蒜种植面积开始大幅度减产、进而导致了供需关系由宽松变为偏紧。同时,猪流感、禽流感、H1N1等一系列的疫情发生之后,大蒜消毒杀菌的作用开始被广为流传,国际市场的大蒜开始出现紧缺。大蒜价格开始出现上扬,并带动了国内蒜价。由此可见,推动大蒜价格上升的原因是( ) A.供给上升,需求下降B.供给下降,需求上升 C.供给上升,需求上升D.供给下降,需求下降 解析: A、C、D与材料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两小题,共40分) 16.房子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民生必需品。按正常的市场机理,一种商品价格高,总是需求和供应不匹配,而解决不匹配的问题,也是用市场的办法才最有效率。2010年,楼市调控政策频繁而空前。政府在阳春四月重拳出击,“国四条”、“国十条”纷纷轰炸疯狂的楼市,保障房建设、首付限制、利率提高影响了消费者的市场预期,甚至有学者、业界人士或者专家纷纷建议暂时不要买房。理由是大量保障房建设会冲击商品房市场,等待房价下降再进入楼市方为明智之首选。 (1)需求和供应不匹配为什么会导致商品价格升高?(10分) (2)国家为什么可以通过保障房建设调控商品房价格?(10分) 答案: (1)这里的“需求和供应不匹配”应当是指供不应求。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就会推升商品价格。(10分) (2)在可以互相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低价格的保障房,会促使购房需求向保障房转移,这将减少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迫使其价格下滑。(10分) 17.材料一 2010年5月,广州绿豆最高价格已经达到每斤16元。这种高价让消费者多少有些看不懂:“往年绿豆3元一斤,家里会买一些煮绿豆水,今年价格涨成这样我肯定不买,又不是离不了它。” 材料二 2006年和2007年的大蒜种植面积大涨,蒜价出现暴跌,蒜农和蒜商损失惨重。这也导致了2008年和2009年大蒜种植面积开始大幅度减产。 (1)说明买卖双方在材料一中的利弊关系。(8分) (2)从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上,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12分) 答案: (1)在卖方市场上,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在买方市场上,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材料一属于卖方市场,其价格有利于卖方,不利于买方。(8分) (2)①商品的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量的急剧变化,而非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动,则会导致其需求量的迅速变化。材料一反映的是价格对需求的影响。(6分)②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主动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材料二反映的是供给影响价格,价格调节生产规模。(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