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②⑤ D.④⑤ 2.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例句中加粗的“以”字与“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中的“以”字在含义和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 ] A.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 B.欲以动上意 C.徒以吾两人在也 D.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4.下列例句中加粗的“负”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 ①罗程负陛下 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⑤秦贪,负其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④⑤[、 【参考答案】 1.C(解析:②中的“奉”应释作“侍奉”;⑤中的“恨”应释作“遗憾”。) 2.D(解析:“幸”在①中释作“宠爱”,动词;在②中释作“皇帝驾临”,动词。“为”在③中释作“弹奏”,动词;在④中释作“替”,介词。) 3.C(解析:题干和C中的“以”都释作“因为”,介词。“以”在A、B、D中分别释作“凭”,介词;“用”,介词;“来”,连词。) 4.B(解析:“负”在①③中都释作“对不起,辜负”;在②④⑤中分别释作“使……承担”;“背着”;“倚仗”。)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扫。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题目是“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在留客,留的目的是让客人欣赏山中的美景。 B. 诗人没有回避客人想归的问题,而引导客人驰骋想像,以改变客人“拟归”的想法。 C. 这首小诗取材于生活的琐事,词显意深,跌宕有致,显示出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 D. 全诗将山中之景与留客之事结合,有景、有情、有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采用的是写实手法。 参考答案 D(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习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夜缒而出 zhuì B.共其乏困 gòng C.秦伯说 yuè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páng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何陋之有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5.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1题。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8.填空 多行不义, 9.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0.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 11.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 1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1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①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6.B 7.A 8.必自毙9.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10.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1.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2.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3.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