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高二语文练习题:高二语文下册知能优化演练试题(含答案和解释)(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D.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解析:选D。文言文语句的停顿通常我们采用按音节或按意义来划分节奏这两种方法。二者各有其适应的范畴,在使用中应该区别地对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5~7题。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5.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虽扰攘之际       际:其时
    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
    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选B。众:一般人
    6.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解析:选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使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忌讳的事情,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2)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 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②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③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④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年),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侍也
    C.图左右之亲近
    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解析:选B。B项,“起居”都指日常生活。A项,“硕士”指学问渊博的谋士。C项,“亲近”指亲信、亲近的人。D项,“中人”意为“适合人”。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②宦者之为祸
    D.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选C。C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于”,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把。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选C。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排除这三项即可。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D。文章并未“触及到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①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②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③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
    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
    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三、语言表达
    13.在我们这样一个以“民生”为核心追求的国度里,自古以来,吃喝,就被赋予了异常丰富的内涵。但王安石是个怪人,不易与人相处,而且特别不注重自己的饮食仪表。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辨奸论》,锋芒直指后来当了宰相的王安石,针对王安石在衣食方面的生活细节,苏洵说其不近人情是大奸的表现。苏洵坚持认为,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其实是很难的。因此,只有冷静观察者才能看透人的性格,这观察的切入点就是他的衣食。请你提出反对意见。
    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细节上看,王安石的形象确实不怎么讨人喜欢。但这恰足以说明他是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王安石时刻读书思考,心悬国事,达到了忘我的程度。正因为他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作风正派,毫无瑕疵,他的敌人们只好抓住这点大书特书。这恰恰说明了他人品的可贵。
    14.下面的句子中,有的在标点、语言上存在错误,请找出4处,先写出有错误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山西收藏家彭令2005年在南京偶尔发现了一本旧文稿,经多位学者鉴定,该文稿属于清代中期书法家钱泳的杂稿本手记,②其中有部分条目来自《浮生六记》中的第五记《海国记》。《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③文学界称之为《小红楼梦》。《浮生六记》在流传中佚失了后两记,④文化界、出版界中人都在一直努力搜求。⑤在这次发现的《海国记》的部分文字中,确认以黑水沟为中国(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⑥钓鱼台(岛)明显在中国的领域内而不属于琉球,⑦成为我国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又一铁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偶尔”改为“偶然”;③将“小红楼梦”的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④将“一直”调至“都在”前;⑤删去“在”和“中”;⑦在“成为”前加“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