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说明作者退休原因的一组是( ) ①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②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③夫士少而仕,老而休 ④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 ⑤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⑥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选C。①是议论名声的问题,④是说被官场繁杂事务所累所忧,⑤表达客人对作者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 B.第二段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说明作者晚年内心追求的变化——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C.从全文来看,文中的客人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展开文章,表达观点。 D.辞官归隐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耐人咀嚼。 解析:选B。错在“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记旧本韩文后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选D。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 解析:选C。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 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选D。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集 本 出 于 蜀 文 字 剥 画 颇 精 于 今 世 俗 本 而 脱 缪 尤 多 凡 三 十 年 间 闻 人 有 善 本 者 必 求 而 改 正 之 其 最 后 卷 帙 不 足 今 不 复 补 者 重 增 其 故 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2)①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②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 ③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 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奇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做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一副写在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的对联,请你根据上下联的关系,补出对联中缺少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解析: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同,句式两两相对。根据所给的上下联,可知其中的空缺部分是名句,其实是考察我们对学过的知识的熟悉程度。 答案:衔远山,吞长江(《岳阳楼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记》) 14.“平行宇宙论”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未被证实的理论,请根据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对“平行宇宙”做一个平实简洁的说明。 什么是平行宇宙?假设你手里拿着一片树叶,一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树叶,当然啦,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能不能换种看法呢:你手里拿着无数片树叶,只不过它们全都一模一样,在时间空间上叠合在一起了,所以你只能看见一片树叶。有点诡辩,但也没错吧。 甚至连你自己都有无限多个,只不过叠在一起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没准会分一个出来呢。 双面薇若妮卡?不是啦,分出来的不止你一个人,整个世界跟着分出去了,于是有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其中各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你,只是你们俩永远都不会碰到一起,也就无从知道对方的存在,这就是所谓平行宇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分析题要先抓住关键词,如“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跟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的”等词然后连缀成一句话。 答案:(示例)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着跟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的其他的宇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