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结构:总(第1段)——分(第2~4段)——总(第5段) 教学时可用问题引导学生: 找出作者生活的三个目标。 概括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5.总结 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可见它的重要性,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重大又往往被人忽视。人为什么活着?实际上这是人类始终关心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人类对自身永恒的追问。罗素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法,对这个永恒的命题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通俗而生动的亮出了自己的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看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它当然也可以激发你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许可以说,仅仅是文学家,不一定能写出这样富有思想深度的随笔,只有罗素这样的集思想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伟人,才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字。 6.讨论 以“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为题,展开讨论。 罗素在这篇短文中提出自己因三种理由而活: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和同情苦难。中学生人生阅历较浅,这三点究竟哪一点最能引起自己共鸣,可能答案各异,甚至难以回答。但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后两种理由并加以具体阐发。第一点理由应允许学生讨论但不宜过于渲染。“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的讨论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