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二、文章结构 为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结构层次。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第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7~9段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厘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第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文章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 三、感情基调 鲁迅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饱含了作者的强烈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万分喜欢”“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