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 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的行书 中—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汉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他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出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笔墨祭》) 18.第③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19.第③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要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 20.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答:①“中国文化”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可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