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鉴赏要点 余秋雨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他站在历史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作者不墨守“一贯到底”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链环式结构,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以下几点,在鉴赏中应予以关注: 1.课文以生动的描述复原了历史陈迹。细检当代藉史抒怀的散文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文化品位不高,仅以“大题材”和“小才气”取胜,文笔不够厚重。而余秋雨的散文则有所突破,极力提高散文的文化品味,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尘封于册箧中的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 2.课文的标题是牵连历史事件的索引,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行文中因循历史轨迹,由今寻古、由古映今,视角互换,轻巧自然,文章思路与结构十分清晰。点染情境的景语,淡化了读者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催人生真情,启人明事理。 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之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秋雨先生无疑又是“能感之”兼“能写之”的人。无数的人文胜地,我们一般都去过;许多文史典故,我们大都也知道,可是我们却还未能如秋雨先生那样胸藏丘壑,兴寄烟霞,横七纵八,拈来皆成妙文。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这样的将自家真实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的大生命,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唯其如此,他笔下的草木山川、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与人呼息相通,远胜于那些味同嚼蜡、质木无文、描眉毛画眼睛的文化史著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并不夸张地说,讲中国文化,需要有秋雨先生的这一枝笔。他令人耳目一新地探入了中国文化的底处。这样的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胡晓明《读〈文化苦旅〉偶记》) 这确乎道出了余秋雨散文的优势。 3.诗化的语言表达技巧。余秋雨散文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方式,还在于他擅长使用诗化语言达意传情。课文中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