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里没有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里“尘杂”比喻官场上的乱糟糟的事,陶渊明归隐后,再也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情来烦扰他。“虚室”空房间,怎么理解呢?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 《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前面朴素景色的描写,就是要过样“有余闲”的生活。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小结:《归园田居》 1、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2、艺术特点: A、白描的手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没有丝毫的装饰之词,平易如画。 B、情景交融。文中所描写到的景色,实际是陶渊明内心追求精神的物化,是实景和心境相结合,从课文第二层景色描写可感受到作者向往那种恬静自由生活。 C、比喻生动贴切。用“羁鸟”“池鱼”自比,渴望自由。 D、语言朴素自然。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五、作业:背诵全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