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让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 情节错综复杂而结构井然有序。《失街亭》这个故事,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孔明与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与朝廷、朝廷与孟达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是错综复杂。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些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是由于他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孔明为中心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并前后反复照应。关于以街亭攻守为线索,其一,写马谡具状守街亭和孔明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街亭、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山上;其二,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孔明布置退却;其三,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三部分都不离街亭的攻守。至于前后照应,例子很多,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 ●课后练习说明 一 这道题主要让学生赏析人物性格。 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对这种优良作风,作者在字里行间是流露出赞赏的。《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是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在《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使得这个人物性格更加丰富,更有魅力。 马谡轻敌自恃,违令拒谏,死守教条。对这种严重错误,作者是加以谴责的。 二 这道题主要让学生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两则史料译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