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那“晓风残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写。 师:对。这句话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听后,给人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清。 师:对。“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文中为何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呢?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想想以前有没有这种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