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教师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局囿()招徕()饽饽()秫()秸 荸荠()()隔阂()商贩()蘸()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 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a.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