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学法漫谈(四)一书当作数次读

http://www.newdu.com 2018-11-17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元人陈秀明《东坡文谈录》中载:“东坡与王郎书云: 少年为学,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明朝方大镇在《田居乙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有人问苏东坡:“公之博洽可以学乎?”曰:“可。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
    苏东坡讲的“每一书作数次读”、 “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分步读书”的方法,把一部书按内容分成若干项目,一次选定一个有重点地深入学习、研究,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然后在分项研究的基础上“参伍错综”,进行综合概括,达到融会贯通。这样即使“八面受敌”,无论别人提出什么样的疑难问题,皆能应付裕如。显然,这样读书的效果与泛泛而读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
    苏东坡讲的虽是读大部头书的经验,但对于我们读一篇文章也很有启发,大道理管得住小道理。遇到那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如果只是像看新闻一样,泛泛地浏览一下,走马观花地涉猎一遍,往往深入不进去,读了也是白读。如果运用“一书数读”也就是分步读书的方法,每次有个重点,少而精,钻进去,每一次都会有新收获,有新突破,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们现在以下面散文为例,体会一下这种读书方法的妙处:
    流浪的河流   吴林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扁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经,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途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10)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1)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2)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人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4)人类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的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5)我感谢冷水河,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6)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选自2003年第4期《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流浪的河流》这篇散文有一定的难度,泛泛地读一遍会不知所云。现在,我们运用“一书数读”即分步读书的方法,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步,分析文章写了些什么,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这一步通常的方法是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它们的大意,这也是最常见的但却是最有效读书方法之一。
    第(1)段写河流和人都流浪,但是结果不同,河流得以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第(2)-(5)段写自己流浪到古城汉中,“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在冷水河畔感受到“乡愁”,“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第(6)-(11)段写自己对“乡愁”的反思,“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
    第(12)-(14)段写河流的流浪和人的流浪的差别,“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但是人类“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
    第(15)-(16)段,写河流的流浪“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步,分析文章怎样写,也就是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它的内容,这里主要是分析文章的表现技巧。
    第(2)-(5)段,作者怎样写“乡愁”呢?第(3)段用对比的方法描写冷水河“细”“瘦”,既与下文“弱小的个体”照应,又表现它的“清秀和灵气”的美。第(4)段先写冷水河黄昏的景色,表现它的灿烂美,接着描写冷水河的夜景,表现它的清秀美。第(5)段第1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异乡的美景”是对上文内容的概括;“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引出下面的抒情;这个句子还暗示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对冷水河美丽风光的描写是为了反衬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伤”,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
    第(6)-(11)段,文章怎样反思“我”的乡愁?第(6)(7)段叙写冷水河的流浪,它和嘉陵江“殊途同归”,“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河流的流浪“让我感到羞惭”,因为“河流是一个整体”,“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第(8)-(11)段进一步分析河流流浪的本质,“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第(12)-(14)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人类的流浪和河流的流浪的区别,指出人类的流浪和河流的流浪只是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形式相同,都是“走向远方”,寻找“希望和桃花源”。本质不同,河流有着强大的精神内力,因而产生了强大的生命;人类由于“内心的虚弱贫瘠”,则“导致生命的衰竭”。
    第三步,分析文章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在基本把握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章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作者的思路。这是关键的一步,通过这一步的分析,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
    第(1)段作者写河的流浪,为什么要联系人?为什么要强调人与河流浪的结果不同?我们从一开笔就隐约感到,作者明在写河,实在写人,写河流浪后“在大海里永生”,暗寓人为什么不能永生?“永生”是关涉全文的关键词;“大海”有双关意义,要通过下文的阅读领会它的深层含意。
    第(2)-(5)段,为什么写“我”的乡愁?第(6)-(11)段为什么又否定“我”的乡愁呢?原来第(2)-(5)段是写“我”的流浪,第(6)-(11)段是写冷水河的流浪,上下两层形成对比,借以批判“我”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我”在流浪中,“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而冷水河呢,它和嘉陵江“殊途同归”,“蔑视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观念不同,结果不同,“我”在流浪中,感受的是“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而冷水河在流浪中“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文章要回答的中心问题,而“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还要写第(12)-(14)段呢?原来第(6)-(11)段是将“我”的流浪和冷水河的流浪进行对比,而第(12)-(14段)则是将人类的流浪和河流的流浪进行对比,这是从个体扩大到整体,由点扩大到面。文章通过对比说明,河流“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而人类“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这就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说明河流为什么在流浪后得以“永生”,而人流浪后“却在死亡后寂灭”。“强大的精神内力”就是上文所说的“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统一起来”。“内心的虚弱贫瘠”是第(16)段所说的对个人的物质的也就是功名利禄的急功近利的追求,正是因为这,所以人无法把个体融入人类的整体之中。
    第(15)(16)段归结全文的中心,从河流的流浪中,作者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明白了哪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人怎样才能获得“永生”。“世俗的枷锁”指第(14)段“人类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与前文“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遥相照应,字面上指“海”,深层的意义指“强大的整体”。
    通过上述几步的分析,我们终于理解了文章的旨意。作者叙写河的流浪,是为了说明自己从中悟出的人生哲理,人生怎样才能有意义呢,怎样才能使短暂弱小的生命获得永恒的价值?那就必须像河一样,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把个体融入人类的整体,应当为着全人类的利益而活着,而不能像世俗一样追求眼前的蝇头小利。只有这样,弱小的生命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短暂的人生才能求得永恒。
    现在,我们运用苏轼“一书数读”的方法,“分步”读完了散文《流浪的河流》。苏轼说,运用此种方法读书,可以做到“事事精核”,即便“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意思是任由别人怎么质疑问难,我都能应付裕如。你读完此文之后,是不是也有了此种感受?
    我们在这里把读一篇文章分成这样几步: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读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如果不能一步到位把握文章主旨,一般都可以采取这种分步阅读的方法。但是,“作文有法,文无定法”,阅读也是如此,这几“步”怎么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不同文体的文章,“步”的安排也会不同。请大家在阅读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这里算是起个抛抛引玉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