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所有景点都缺少气势,但却秀气得可爱。比如山下的“灵龙泉”吧,其实只是一股涓涓细流,但设计者在泉边加上一只“龙头”,让泉水从龙嘴之中“吐”出,就颇有一番趣味了。再如山腰的“毛竹园”,其实只是在满山杂木间点缀了一片南国常见的毛竹而已,但与周围的树木那么相互映衬一下,就可见它的独特风味了。一路上移步换景,每处似乎都有让人忍不住拿出相机取景留念的所在,虽小巧但又不失雅趣,实在是不可多得。 但保国寺毕竟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文化旨趣、人文内涵当然是我们浏览的重点。像保国寺大殿后的“一碧涵空”池,真的是尽收周围山色风光;水波荡漾处,似乎照得见古代香客的身影了。还有寺里的钟鼓,现在已经成为了游人花钱娱乐的工具,但声声钟鼓悠扬,又怎么不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呢?再有就是“中华历史遗迹展”,荟萃了长城、兵马俑、黄山、庐山等中华悠久历史上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虽说人工雕琢的痕迹太浓,但却着实给游人们了解中华灿烂文化的一处小小园地呢。 离开保国寺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尽管我们在保国寺逗留的时间不长,但收获和感受却是不少啊! 悟写法: 本文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述了小作者游览保国寺的经过,着重表达了游览过程的感受。其中第四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保国寺所在的南国春天的特色。全文语言流畅,描写游览感受细致,给人以“心”临其境的享受。这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写作特点。 参考提纲: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游览的时间和游览地的概况。 第二部分(第4~6段):写游览经过和感受。 第一层:写山门所见及所感。(第4段) 第二层:写保国寺内的自然风光,突出“秀气”的特点。(第5段) 第三层:写保国寺的文物价值和游赏价值。(第6段) 第三部分(第7段):总括全文,自然收尾。 读例文,思考问题。 神农架游记 为了拓展我的知识面,爸爸答应我暑假去神农架一趟。8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踏上了神农架之旅。 我们先乘火车到宜昌,再在宜昌乘大约五六个小时的车,便来到神农架的入口——鸭子口。这里的海拔已经是一千八百多米了,与宜昌市区的炎热相反,我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寒意,汽车玻璃也冰凉冰凉的。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又行驶四十多分钟,就是神农架的最高峰——神农顶。从山上往山脚下望去,植被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山脚是阔叶林,山腰是针叶林,再往高处,草树交错。越往上,树就越来越少,到海拔两千六百多米的地方,就基本上没树了,只剩下了各种各样的草和大熊猫爱吃的箭竹,可惜箭竹都枯死了。到山顶便只有草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山草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