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西林的独幕讽刺喜剧《三块钱国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戏剧单元的独幕喜剧。这幕喜剧,历来都被视为“优秀”剧作。但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以“阶级斗争”观念,替代了人类的道德观念。作品所颂扬的“情”,只是一种“阶级偏见”,而其所讲的“理”,实为“胡搅蛮缠”。它不适合作教材。 “情”的阶级偏见“碎瓶事件”的受害人本为女主人吴太太,但作品却始终让人感觉不到这一点。人们看不到作者对真正的受害人吴太太的一点点同情。大概只是因为吴太太是“阔人”吧。从作品中,我们闻到的尽是“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吴太太是“阔人”,但“阔人”也是人啊,“阔人”也有“阔人”的情感世界啊。作品怎不关注吴太太倒霉时烦躁的感受,而让扬长雄去“火上加油”,一味地去与她作对呢?有些时候,矛盾的产生与激化,并不是为了很大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斗气”啊。作品似乎忽略了这个常识,更忽略了一般女性心胸狭窄的特点。 杨长雄帮助李嫂“解围”,却不肯承认吴太太的损失,不肯掏出一分钱替人补偿损失,连做做样子也不肯:“你是阔人,三块钱不在乎,我是一个穷光蛋,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作品将这种行为视为“见义勇为”。但笔者看不出这种“见义勇为”的“高尚”之处。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请学生们讨论杨长雄这一作法是否妥当。有学生说:“杨长雄的话,既失公正,又缺智慧,哪像个大学生呢!”学生认为,假使杨长雄不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是用“调解”的手段,富有“人性化”地处理这场矛盾纠纷,那么吴太太“让步”的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比如杨长雄叫李嫂向吴太太认个错儿,给吴太太戴戴“高帽子”,夸她几句“菩萨心肠”,说几句同情与体谅的话语,排解一下她心头的烦恼,平静一下她烦躁的心情,提醒她硬逼李嫂典当铺盖赔这么几块钱会有损她的形象与声誉,然后再请求她放李嫂一马。如果这些工作都做了,对吴太太还是一点效果没有,那么杨长雄再对她进行“阶级斗争”,则吴太太受人仇视,无人同情,便是咎由自取的了。而在自己不讲“人情”的情况下,要求别人讲“人情”,则显出了其阶级之情的偏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