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中国的国情和特点所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网络构建】 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政协会议的召开 形成与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难点导析】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它是怎样确立和发展的?具有那些鲜明特点? 历史证明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最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的。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自1949年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后又写入他们各自的历次党章,成为他们共同的政治准则。这同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和执政地位而相互倾轧是根本不同的。 第二,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以服务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中,都有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的总任务、总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内容。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经济富强而共同奋斗的合作关系。 第三,我国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一起参加国家政权,参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轮流执政的问题。我国历届中央和地方政权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对于扩大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例证】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政协会议性质、职能的认识。建国初期,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因此答案是A。 【例证】2.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是( )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的认识,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因此选C。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