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4](p.103~104) 作为历史教师,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应当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史料,以弥补教材之缺憾。家中正好有一些书可以查阅,于是“英国棉纺织厂的工人构成”[5](p.27)、“英国布拉克波恩居民的情况”[6](p.189)、“德国纺织业区工人的贫困状况”[6](p.202~203)、居斯塔夫·多雷所画的(伦敦)《韦特华斯大街》[4](p.110)、布朗版画《破坏机器者》[7](p.467)、英国漫画:《曼彻斯特的英雄们》[7](p.469)等包含统计数字、文字描述、绘画作品的多种史料就呈现在了两位女生面前。这些典型史料对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工人政治权利的有限性及其斗争等方面有着极为准确和直观形象的反映。有此铺垫,再结合教材进行思考,沿着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路径,她们自然就易于理解当时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什么会趋向尖锐,马克思主义何以诞生并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要引导学生抵达“历史现场”,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借助这种经验渡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必须清楚,虽说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但由于时代的鸿沟与沧桑的巨变。对历史学者说来或许是“很近”的历史与90后学生确实是有不小距离的,这导致了历史理解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萧功秦教授倡导“用现实经验的钥匙去理解历史之谜”[8](p.205),刘宗华也主张,历史教学应当“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从现实生活或学生能感受到的事物讲起”[9](p.39)。显然,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对历史现象的观察联系起来,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是引导学生渡过时间鸿沟,抵达“历史现场”的必经路径,恐怕还是防止学生错误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有效路径。 事实上,不管教师是否愿意,学生在理解历史现象时,一定是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本案例正是由于两位90后女生运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19世纪上半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天差地别的历史现象混为一谈的产物。 “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什么是绝对贫困与分配不均?什么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甚至是分裂?这些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吗?”如果对中国现实有足够的关心与敏感(这是一个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当代高中生应当逐步具备的品质),应当可以举出不少实例的,如震惊全国的2007年“山西黑窑工事件”、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易被忽视的如环卫工人和建筑工人的艰难处境、失岗工人和待业学子的孤苦无奈……无需借助网络或报刊,有些事件已经进入我们的记忆深处。从发生在“今天”的这些事件出发,再去观察“昨天”的同类事件,学生就易于理解了。事实上,上述事例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重要概念的内涵,从而对更深刻地理解19世纪上半期欧美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累积与正在发酵的社会矛盾、工人阶级的悲剧处境、先进思想家们提出的种种改造社会的方案提供一定的帮助。凭借这一基础,生活在今天的高中生穿越历史的时空,与生活于19世纪的思想巨人马克思进行对话,进而理解他的伟大学说,或许才成为可能。 要引导学生抵达“历史现场”,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视角进行观察与体悟。 仔细推敲“马克思为什么要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疑问,可以推断两位女生心中实际上还蕴藏着另一个问题:她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如果不是这样,她们或许就不会产生“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疑问。 很显然,或许是受人生体验及其理解力的制约,更有可能是受现行学校教学内容的制约,她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盲人摸象般的。或许,一个中学生真的还不具备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条件,但至少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当而导致他们误读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