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 ②农民羡慕从商利润丰厚,弃田从商 ③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④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8.唐宋以后中国的东南地区赋税较其他地区更为沉重,这是因为 A、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百姓相对富裕 B、统治者对非统治中心的地区往往课以重税 C、削弱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防止人民的反抗活动 D、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重税传统 19.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为争取农民支持纷纷实行该政策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 20.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二、材料解析题 21.材料一 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材料二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22.材料一 (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若用重钱,平称不受……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 ――《汉书》卷24《食货志下》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障海泽。……山东奸滑,咸聚吴国。 ――《汉书》35《荆燕吴传》 材料二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并下令:“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注:脚镣)左趾,没入(收)其器物。”(引自《史记·平淮书》),为此大臣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皆……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轻重》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后来汉武帝时要将盐铁实行官营? (2)材料四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收到什么作用? 23.材料一 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太平广记》 材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24、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 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