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朝时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统治中心较远 B、战乱连年C、生产技术落后 D、自然环境恶劣 2.隋朝炀帝时许多老百姓为躲避被征作民夫,不惜将手足砍断,还说是“福手、福足”,这说明: A、隋朝时百姓经常躲避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B、徭役过于沉重百姓不堪其苦 C、不愿离开亲人不如砍断手足 D、怕离家之后的土地被地主兼并失去生存基础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正常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4.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5.《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6.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 7.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下列对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田庄内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 B、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备微型的社会 C、田庄内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D、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田庄安全的责任 9.《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10.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汉武帝时 C、东汉初 D、唐代 1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 B、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12.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诸侯势力割据造成社会动荡混乱 ②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 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13.《四民月令》中有关“籴”“粜”等买卖谷物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等内容反映的是 A、乡村商业行为的活跃 B、城市商业的繁荣 C、乡村几乎无商业行为,只有在特定时间才有少量的交换活动 D、汉代的城市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特色 14.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在夜市里卖瓷器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15.明朝时期兴起的商帮指的是 A、专门在某地做生意的商人的总称 B、按地域关系结成的地方商帮 C、按其从事的某一行业结成的商人团体,类似于行会的性质 D、商人按照利益关系结成的小的帮派 1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新征服的六国实行重税重役的政策的目的是 A、削弱当地的力量以防止六国故地人民威胁其统治B、秦人对六国故地无感情 C、六国故地经济较秦地富庶 D、修建的重要工程都地处关东,所以就地取材 17.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