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赫鲁晓夫从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在无奈中下台。 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期间,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但是,从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同时,国家的生活保守气息浓重,进入僵化状态。改革的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苏联陷入了困境。 民主化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概念,指出人民自治意味着管理不是少数职业家的特权,人民群众应更广泛地参与决策,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公开性原则是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形式,就是把国家在社会中所做的一切置于人民监督之下。公开无限制,批评无禁区。 转向政治领域,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的领导地位。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对此强烈不满,于1991年发动了“八一九”事件,历时三天失败。“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不仅被排挤出政权,而且组织彻底瓦解。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33、(l)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推动。 (2)材料3的观点是片面的。尽管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也遇到了发展的机遇,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机遇,和发达国家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和方法,大力发展本国经济,这就是要学会一种“双赢”的思维,正确看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3)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除害。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及“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善对本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4、变化及影响:⑴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政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事胜利,但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⑵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使俄国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1927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⑶1928年实行计划经济、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如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不高;农民积极性受挫,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启示:⑴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⑵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稳步地、高速地前进。 35、形成:⑴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消。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认识:⑴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⑵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36、历史背景:必要性:①二战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与美苏抗衡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起主导作用,唯一的出路在于“联合”。②西欧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③西欧土地面积狭小,资源又相对贫乏,这就使西欧各国认识到要尽快发展经济,就必须打破国家壁垒,在经济上联合起来,实行一体化。可能性: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很大的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②西欧各国都实行资产阶级的一会民主制。③西欧各国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④西欧各国都强烈要求恢复他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2)性质:欧共体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它既不能克服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更不能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主权国家利益矛盾尖锐和对未来欧洲繁荣联合与发展有不同考虑时,都会制约和影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无论对欧洲或是对世界的经济与政治都起了重要作用。①促进和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欧共体内部取消关税推动了各国的贸易发展,促进了各国企业的竞争。②增强了西欧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实力,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③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西欧出于自身的需要,同第三世界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④保持了西欧各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稳定的局面。战后,西欧国家共同致力于经济与政治的合作与协调,尤其是法德的合作促进了西欧长期的和平与稳定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