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观题 12、材料1 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 自愿放弃本业(农业),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围(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 (秦国)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材料2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夫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用高利贷、价买、掳掠等方式,压迫穷人作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以上材料均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请回答: (1)归纳指出材料1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并扼要分析其原因。 (2)材料2中的大商人采用的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 (2) 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 (3) 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依据是什么? (4)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的对外政策。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2: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略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回答:(1)从材料1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诏曰:“……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地,多畜奴婢,被服绮彀,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而欲望百姓俭节,家给人足,岂不难哉!” ——《汉书·成帝纪》 材料二:(西汉末年哀帝)下诏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声兴。夫奢泰则下不孙而国贫,文巧则趋末背本者众,郑卫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 ——《汉书·礼乐志》 材料三:(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中说:浮侈之风兴起,本末不足相供,则民饥寒,“饥寒并至,则安得不为非?为非则奸宄,奸宄繁多,则吏安能无严酷?严酷数加,则下安能无愁怨?”愁怨者多,“下民无聊,而上天降灾,则国危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两汉时期的一些帝王和有识之士对当时浮侈之风的认识。 16、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2、(1)现象: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的政治。 原因:一是诸侯割据时期,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统治者无法加强控制; 二是商业发展,工商业获利较丰,人们纷纷经商谋利。 (2)特点:以伙计为代表的较自由的生产方式与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的野蛮生产方式并存。 (3)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向;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对当时的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甚至国家政治也产生了影响。 13、(1)禁海令,不许民船出海贸易。 (2)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倭患。没有达到。因为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3)阻止沿海居民与东南抗清势力相联系。依据:清初东南沿海人民坚持抗清,如郑成功。 (4)明清的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14、(1)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15、认识:①认为浮侈之风是贵族豪门腐化所造成(原因),呈自上而下蔓延之势(发展趋势);②浮侈之风腐化人心、摧伤道德;③浮侈之风可以导致国家败亡。(影响) 评价:①西汉时期的一些帝王和有识之士比较清醒地注意到浮侈世风的社会危害,并提醒社会上下警惕这种危害,表现出值得称许的政治识见和历史责任心。②其对浮侈之风成因的认识尽管未能揭示出真正的根源,但其中所含纠治浮侈之风应先自“上行”而后求“下效”的识见和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 16、缓慢发展的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②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阻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