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我们党当前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站在自卫立场上,粉碎国民党进攻,保卫解放区,争取和平局面的出现。 ——毛泽东1945年11月《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 材料三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反动政府及其他任何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1949年1月14日《关于时局的声明》 上述材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和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时,针对国民党的政策所采取的一系列对策,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有关国民党反动派的一系列政策。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200字左右。 三、问答题 1.简要归纳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各个阶段,我军的战略目标发生过哪些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2.抗日战争胜利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进行了哪两次重要谈判?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怎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D 5.A 6.A 7.B 8.D 9.C 10.B 11.B 12.C 13.B 14.D 15.C 16.D 17.A 18.C 19.A 20.B 二、材料解析题 1.①变化:前者“没收一切土地”,后者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和一切公有土地;前者具有社会主义土地革命的性质,后者完成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的任务。结果: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保障,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了革命。 ②其变化是:有条件地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结果: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③变化;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土地革命的任务。结果:使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和支援解放战争,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④以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主要任务为依据,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目的,将革命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抗战胜利后初期,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这是由于其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又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所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策略。 在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前后,国民党采取一面谈判,一面进攻,边谈边打的政策,破坏和平与民主。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这是由于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陷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但最终却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说明这一和谈政策完全是为争取时间以便进行垂死挣扎的和平烟雾,完全是一场骗局。 三、问答题 1.防御阶段:①目标:实行土地换力量的战略目标,如内线作战且以运动战为主,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②原因:因为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各解放区基本上处于被分割状态,形势对革命不利。 反攻阶段:①目标: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并且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②原因:敌我力量变化对我方有利,敌人兵力分散、不足、中原空虚,敌人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决战阶段:①目标:实行战略决战,并且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②原因:敌我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国民党开始集结兵力实行重点防御,形势变化。 渡江战役后:①目标:追歼残敌,解放全国。②原因:国民党政权企图以政治和谈实现划江而治,并且伺机卷土重来。 启示:党中央根据战争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1945年的重庆谈判,1949年4月的北平和谈。 (1)条件 ①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地位确立,加紧侵略亚洲,在中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独裁,阴谋发动内战,但内战准备尚未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但仍处于敌强我弱;全国人民希望和平、民主;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旗号,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并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北平和谈: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敌我力量发生根本变化;东北、华北、华东解放区连成一片,已做好渡江的准备;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巩固、扩大,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奋斗;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蒋介石发布“求和”声明,不久被迫下野。 (2)结果 ①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但不久被国民党、蒋介石撕毁,内战爆发。 ②北平和谈:谈判达成和平协定,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国民党假和谈阴谋被揭穿;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向全国进军;国民政府覆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