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中国近代现代史》能力培养与测试(六)(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7.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8.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小字部分内容的处理,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
    9.学习要结合历史地图(共产主义小组分布示意图)、表、图片等材料,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
    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答案】D
    【解析】本题是1997年全国高考第1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清楚地掌握“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概念,A、C两个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前期”指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这段时间,解题时既可用“直选法”,即按课本中的评价“(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直接选出正确选项D。
    2.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有
    ①陈独秀的《敬告青年》②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③鲁迅的《狂人日记》④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根据1996年全国高考第34题改编的一道单项选择题。要明确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新文学的具体表现。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新文学”,不能与“新文化运动” 的概念相混淆。
    3.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新特点有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②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③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④工商业者相继罢市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根据1994年高考第24题改编的单项选择题。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关键是掌握清楚每一个概念。解答时应该用排除法,③比较好排除,这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①最具迷惑性,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都是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这是两个阶段的共性,而不是第二阶段的特点,所以也应当排除。
    4.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
    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 1999年高考第14题。旨在考查考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用“排除法”,①选项有明显的错误,因为正是李大钊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解题的关键是②选项,要仔细读懂其中的文字,不能说“(陈独秀)……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因为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来说,只是对五四运动起到了推动和指导的作用,应该将此项排除。这样,排除了①②的选项,只有C项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部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材料三: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以中国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答案】评述要点包括: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与主权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评分说明】评述基本完整,观点正确,条理清楚,给10-12分;
    评述不够完整,观点不够确切,表达尚通顺,给5-9分;
    对材料理解有错误,要点缺漏较多,文句欠通顺,给0-4分;
    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酌加 1-2分,但总分不超过 12分,超过180字的酌扣1分。
    【解析】本题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引用了关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三段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史料阅读、提炼概括、对问题的评价和表达能力。解题的第一个关键之处是审明要求,即首先要概括提炼出“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上述三个要求进行评价,而不是随意评论。解题的第二个关键之处是如何对中国代表团的外交努力进行评价。中学课本对于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几乎没有什么叙述,考生易从固有思路出发,把凡是与北洋军阀政府有关的活动加以贬斥、批评。命题者的意图恰恰在于促使考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对历史材料进行评价。答案中“评述要点”,确定了按三个档次给分,是评分标准中“采意给分”的新突破,应仔细阅读。
    【能力训练与测试】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
    A.主张民主制度  B.倡导学习西方
    C.反对尊孔复古  D.坚持反封建
    3.新文化运动是下列哪些要求在文化上的反映①推翻帝制②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④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4.“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A.缓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  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5.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
    A.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C.开始宣传十月革命      D.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6.前期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新时期   D.启发知识分子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