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材料2: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以一姓威严台服亿兆,尤为事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 ──引自《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 请回答 ①材料1中“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指什么事?当时段祺瑞的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1段祺瑞表明了什么态度? ③材料2中“欲以一姓威严驯服亿兆”指的是什么事? ④材料中段祺瑞被“罢斥” 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段祺瑞此时不能坐视? ⑤以上两个材料能否说明段祺瑞真心拥护共和?用具体史实说明理由。 24.阅读下列材料 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是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我们老百姓的国民程度是很低的,他们当兵原来不是为了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野心家知道我国人民乡族观念之深,从而选用之,已达到他们的割据企图。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水的人,势非淹死不可。知识阶级的人好像应该能作新国民的模范,其实也不尽然,第一,他们的知识都偏于文字方面,古书愈读得多,思想就愈腐旧,愈糊涂;留学生分散到各国各校各学派,回国以后,他们把外国的学说都带回来了,五花八门,彼此争辩,于是军阀的割据之上又加上了思想的分裂。第二,中国的读书人素以作官为唯一的出路。民国以来,他们中间有不少的人惟恐天下不乱,因为小朝廷愈多,他们作官的机会就愈多。所以知识阶级不但不能制止军阀,有的时候反而助纣为虐。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结合有关史实评述作者对民国时期出现军阀割据局面原因的分析。 要求:表述要成文,限200字内。 三、问答题 25.概括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爆发前,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分析其历史必然性。 26.近代中国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近代化。谈谈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中国近代各阶级、阶层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实践?结果如何?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C 4.C 5.C 6.D 7.D 8.A 9.B 10.A 11.C 12.C 13.B 14.D 15.B 16.C 17.D 18.D 19.D 20.D 21.A 22.B 二、材料解析题 25.①1912年初,段祺瑞等北洋将领四十多人联名发出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目的是逼迫清帝退位,为袁世凯上台创造条件。②对袁世凯称帝不满。③复辟帝制。④与总统黎元洪在参战问题上的分歧被罢斥。利用张勋赶走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⑤不能,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26.作者认为中国军阀割据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国民素质低,被野心家利用,国民的民主意识淡薄,缺乏民主自立能力;原因之二是知识分子中读古书的人过于迂腐,留学生思想分裂,各种学派纷纭,而且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作者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而未抓住本质。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三、问答题 27.特点和规律: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探索精神。②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③资产阶级没能领导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④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折,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说明:①辛亥革命以后先后出现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探索。②袁世凯复辟帝制破产,张勋复辟帝制亦迅速失败。③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④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屡战屡败,陷于困境;同时,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因素,如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必然性:①是中国国情决定的。②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④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28.探索与实践:①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反映了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由于当时缺乏社会基础和条件,未能实行。 ②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教育,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到一定抵制作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由于没触动封建制度,中国最终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 ③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并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发展资本主义。戊戌变法有利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由于自身的弱点和顽固势力的反扑,变法失败。 ④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纲领,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以武装斗争为手段,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由于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革命力量后来经过一系列保卫共和国成果的斗争,都没有成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20世纪初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也没有给中国人民找到新的出路。 ⑤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基础。 认识:近代中国独立与富强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没有保障,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章时间范围由1915年至1923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三件大事,相互之间联系紧密。 民族资产阶级自产生以来,还没有对封建主义思想进行过较为彻底的批判,而文化斗争是中国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先导。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危机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日甚一日的形势,促使资产阶级寻找新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经济基础;新型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与封建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产生深刻的矛盾,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的“新”是针对封建旧文化而言,民主和科学是这场运动的口号,提倡新道德是为了树立新的社会规范,提倡新文学是为了确立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工具。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就其阶级性来说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其前期思想武器仍是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思想方法上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使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一笔抹杀、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顶礼膜拜的错误倾向。因此,前期新文化运动仍然没有找到拯救中华民族的救国道路。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严重危机,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观念出现深刻变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榜样,这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最重要的国际背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掀起了追求真理的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遭拒绝,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较之辛亥革命大大前进一步,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组成了广泛的阵营,工人阶级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工人阶级不再是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已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了。正是从这时起,近代中国革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旧民主主义开始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纷纷出现,先进的中国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改造中国社会最理想的思想武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有了新的科学指导思想和新的前途,从此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不足是对革命的道路还没有清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和发动了工人运动并出现高潮,扩大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但是仅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是不能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必须建立革命的统一的战线。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背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思想启蒙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对党的“一大”和“二大”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党的这两次重要会议的功绩和不足,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6.指导学生对苏俄工人运动的成功和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