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光绪帝是一个开明君主,不是维新派 光绪帝之所以支持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愿做“亡国之君”;其次是借助维新派的势力与慈禧太后相抗衡,利用变法夺回最高统治权力。 12.戊戌变法的三重属性 首先,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在当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进步意义,因而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其次,维新派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因而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最后,他们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抨击作用,因而还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思潮与维新变法运动是两个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 14.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现在:政治上,结束了君主专制统治,使中国政治由专制统治向民主政治转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成为一大思潮,掀起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热潮,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思想近代化。 15.孙中山的土地纲领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问题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其目的在于防止贫富悬殊过大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但在当时没有能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也就是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16.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总称,武昌起义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而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人们便称之为辛亥革命。 17.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谁先产生? 维新派与革命派几乎是同时产生,不要认为维新派早于革命派。康梁发起“公车上书”是1895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是1894年。只是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的主潮流,革命思想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随着清王朝反动本质的暴露,20世纪初革命思想便取代维新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潮流。 18.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即宣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从1912年孙中山创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直到1949年蒋介石国民政府垮台,三十八年时间都属于中华民国。 19.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政治体制、斗争手段以及对待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分歧。维新派(立宪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美法经验,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两者又表现出一致性,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后,立宪派内部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立宪派对清政府由失望转为愤怒,促使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上趋于一致。立宪派领导的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在客观上支持并配合了革命派的武装起义,在事实上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昌起义后,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起来,控制了全国各地政权,共同促成了清王朝的瓦解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这期间立宪派和革命派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更反映出两派本质上的软弱性和一致性。 20.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反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根据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和精神概括出来的,不要误认为是国民党一大的内容。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目标和纲领的手段和方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