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并说明其影响。 2、阅读下列三则反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税法内容的材料 材料一 赋税之法,每丁岁纳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绢二丈,布则加五分之一;岁役二旬,若不役,由收其庸。 材料二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役悉省。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知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赋税制度。 (2)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征税标准。 (3)通过以上材料,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 及神宗朝,荆人(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坦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庭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 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摘自《通鉴长 篇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参考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