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过程 19.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运动中 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运动时期 20.“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导致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导致 C.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导致 D.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导致 21.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与这一段顺口溜密切相关的是( ) A.“文化大革命”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社 22.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以上材料说明( ) 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3.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 25.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明朝 B.新中国 C.民国 D.清朝 2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27. 20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28.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 ) 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 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 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9.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濒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0.“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