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的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 A.1853~1863 B.1895~1905 C.1912~1922 D.1922~1932 21、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得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2、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23、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A.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4、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与北洋齐名的清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对西洋记者莫里逊对南北方的评论愤懑不已,决定亲自带领众记者参观他创办的企业。这个企业的性质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C.官办企业 D.中外合办企业 25、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在日本人的保护下;上海均昌盛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上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赞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民族资产阶级先天软弱和不足B.中外企业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C.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外国支持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6、1912~1919年的八年里,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有600多家,新增资本大约13000 万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内因主要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27、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8、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A.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B.富国强兵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D.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9、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3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 C.工业化D.工业国有 3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一化三改 B.综合平衡 C.多快好省 D.以粮为纲 33、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