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日本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101个,其中,欧洲39个、美洲40个、亚洲6个、非洲8个、大洋洲1个、跨地区的7个。1969年前成立的6个,1970—1979年成立的6个,1980—1989年成立的20个,1990年以后成立的69个。这说明 ①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比欧洲、美洲少 ②两极格局解体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 ③大洋洲的经济发展缓慢 ④欧洲的经济一体化的时间最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4.“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造成这用现象的原因是 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②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进步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肯德基作为洋快餐的一个代表,其足迹遍布全世界,在中国更是出现排队的现象。这一现象最能表明 A.它们生产的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B.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C.发达国家正对我们进行经济侵略 D.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6月16日,他(罗斯福)签署《全国工业复兴法》,其第一部分规定私人企业可制定包括公平竞争、调整工资和工时的公平竞争法则,以及成立全国工业复兴总署,由它统一保障企业主、劳工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均不受侵犯。同时,临时列入该法的第二部分则规定要拨款33亿美元去实施规模宏大的公共工程,诸如修建铁路、水坝和学校等,随后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公共工程署。 ——金重远、冯玮、李海东《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二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5月,全苏联第五次苏维埃大会审议并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投资为646卢布。该计划到1932年底,以4年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其间国民收入增长86%,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当时西方世界正陷于经济大危机之中,而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令世人为之侧目。 ——金重远、冯玮、李海东《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建立了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办法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调整生产的措施有哪些?(6分)其意义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2分) (4)结合材料一、二、三,指出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相同点。(3分) 哈师大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题(高考资源网) 历史试卷(理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10 ADABB DCCAA 11—20 DCDBB BDADC 21—30 BCADD ACCBD 31—35 CCAAB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36.(1)措施:制定公平竞争法则;成立机构保障企业主、劳工和消费者利益;兴建公共工程。(6分) 意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或防止生产的无序状态);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就业率。 (2)计划经济促进苏联经济迅猛发展,引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注。(3分) (3)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2分) (4)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3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