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吾国匹头(布匹)市场,完全为英日之势所占,国货出品不多,行销亦不及英日货之旺盛。自(1925年)五卅惨剧发生,提倡国货不遗余力,于是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活动。”材料表明 A.1925年是我国提倡国货运动的起点 B.国货运动迫使英日布匹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C.提倡国货运动有助于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D.1925年后中国布匹占据了市场大部分份额 17.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了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18.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19.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20.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合作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说明两者 A.性质上完全相反 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否定 D.都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生产力 21.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 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D.互助的观念 22.下列生活情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有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广州、上海的街上可看到穿西服的男子 B.辛亥革命之后,在农村看到女子依旧缠足 C.1905 年的某天非常热闹,那是人们在庆祝元旦的到来 D.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处可见穿 T 恤、夹克衫的小伙子和穿迷你裙的姑娘 23.经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学习,你觉得近代前期中国人自己创办大量报刊的主要目的是 A.丰富社会生活 B.促进商品销售 C.唤醒民众,启蒙思想 D.宣传政府政策 24.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四大媒介的产生顺序是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网络、电视、报刊、广播 C.报刊、电视、广播、网络 D.网络、电视、广播、报刊 26.1933 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惟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人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罗斯福对权力的向往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 27.罗斯福常对身边的新政派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嘛。失败了,就另换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这表明 A.“新政”开展得很顺利 B.“新政”实施缺乏规划 C.“新政”有章可循 D.“新政”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28.下列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B.福利资金由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共同承担 C.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D.是对少数贫困者的救济 29.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 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主要依据是 A.1922 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家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