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度的国际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贸组织 24.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A.亚太地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联盟 25.2010年4月20日开始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破坏。由此有人又开始怀疑甚至反对全球化。假如你是一位墨西哥的农民,2010年5月参加了由3万多人在首都举行的反对全球化浪潮的游行示威。那么,你反对全球化浪潮的理由是 ①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掌握着主动权,往往是获利者 ②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原因,常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③发达国家把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迁到墨西哥,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④发达国家对墨西哥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引发生态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8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去年暑假,小明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西安、洛阳二地旅游考察活动。在参观过程中同行的游客经常就一些历史事物表达自已的看法,议论纷纷。下列是其中几位游客的说法: 游客A:“我一直以为长安和洛阳在唐朝时候才发展起来的,原来在汉代甚至还要早,这里已经蛮热闹的了。还有呵,小时侯常看到农民一手拿着鞭子赶牛,一手扶着曲辕犁在水稻田里耕地。原来这种技术在汉代已经出现了。我想当时人们的冶铁水平肯定也很高。” 游客B:“这么早出现的耕作技术居然一直沿用到现代,更新实在太慢了。我认为这主要与长期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关。 材料二: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汉、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汉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我发现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得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回答: (1) 小明听了上述游客的话后,帮他们指出并纠正了几个说法不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你游客的说法不妥之处在哪里?(3分) (2)依据材料,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12分) 2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两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成员的老照片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的生活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照片拍摄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照片反映出人们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历史原因。(4分) 28.(15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