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曲线E代表官僚资本,请问ABCD哪一曲线代表民族资本发展轨迹 1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2.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顶尖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 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D.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13.有人曾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概括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人们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 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②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改变 ③ 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④ 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之说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5.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1996年年终,全世界已有101个区域经济圈,其中60%以上即69个是在90年代以后建立的。导致“区域经济圈”在90年代以后大量建立的政治因素是 A.两极格局瓦解 B.中国改革开放 C.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多极格局加强 16.同学们观看有关美国20世纪30年代历史的电影,发现30年代的美国商店里,消费者踊跃购买贴有右图标识的商品,而没有贴该标识的商品则受到冷落,美国消费者这样做是为了 A.抵制国内极右势力 B.为社会捐资,为解决危机做一份贡献 C.支持政府推行的公平竞争法则 D.购买降价处理的商品,缓解生活的困难 17.下图中,最能正确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管理腐败,并不能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19.“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B.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C.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D.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