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实验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2=60分 ) 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4、.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有九,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外国商品的输人客观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工场手工业难以和机器大工业竞争 ④资本主义制度优于封建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5、.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经济加快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 A、手工工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机器生产的工厂,无产阶级诞生 C、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D、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含义是 A、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 B、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 C、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民用企业的诱导 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7.读右图,中国早期的近代企业分布呈现出的特征是 A.主要集中于南部通商口岸 B.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C.主要集中于政治中心周围 D.分布于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8.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与民国。这期间,内忧外患重重,但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夹缝中顽强成长.下图反映了支撑民族火柴业发展的哪一重要因素? 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 A、清政府放松政策 B、实业救国的精神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工人运动的兴 9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业上,实施的结果是纺织业发展空前,而钢铁业没有得到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 B、清政府顽固派阻扰发展重工业 C、重工业因周期长,利润小,民族资本家不愿涉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 10 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 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11.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A、B、C、D四种经济形态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是 1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这一变革完成的是( ) A.解放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3.下图以及《人民日报》报道“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3万斤”“一棵白菜500千”的好消息。这些现象发生在( )。 A.1953年 B.1958年 C.1962年 D.1979年 14.下图反映的经济特征是 A.计划经济 B.新民主主义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 D.市场经济 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6.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17.下列这组图片信息能准确反映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是 A 改革管理体制,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改革分配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改革产权制度,建设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