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态度不一。有的国家积极推动,有的国家谨慎对待。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的享受机遇和承担风险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C、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D、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 28、世界银行规定:每个成员国的表决权分两部分:第一个部分所有成员国相同,第二个部分按每个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而不同。当时这一规定对哪个国家最有利 A英国B美国C苏联D日本 29、“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做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以下图片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30、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鸟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C.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D.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1分,第32题19分,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21分) 材料一: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分) 它与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企业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10分) (4)张謇企业的命运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5分)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4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6分)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4分) ⑵发展缓慢、曲折,(2分)在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发展高潮。(2分) ⑶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②一战期间,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8分) 20年代中期衰落的原因: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②张謇企业衰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结果。(2分,任意一点2分)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1分)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取得民族独立。(1分) 32、(1)政府干预经济;(2分) 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3分) (2)新经济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与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4分) (3)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或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分)90年代确定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计划与市场不是区别不同社会性质本质的依据;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答出两点即可,4分) (责任编辑:admin) |